據報道,四川省彭州市濛陽鎮雙林村的標準化示范菜地里萵筍長勢喜人,但當地蔬菜合作社負責人曹良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由于運輸困難,當地已經成熟的萬畝萵筍、芹菜等蔬菜滯銷。部分菜農的萵筍甚至低至8分錢/斤,也無人來運。
一方面,菜農萬畝萵苣、芹菜每斤僅售8分錢,鮮有菜販上門收購。另一方面,城里人感嘆菜價居高不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筆者注意到,有人把萵苣“冷落”地頭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村民種植結構不合理與運輸成本上漲。應該承認,萵苣、芹菜在某個地區供過于求,影響了它在當地的銷量。油價調整增加了運費開支,影響蔬菜外銷。從當前的能源供應形勢來看,油價短期內不大可能下調,但是并不意味著萵苣、芹菜爛在地里的問題無法求解。
種植結構不合理,供過于求的局面可以通過打通流通環節解決。而油價上漲只是運費上漲的一個原因,公路稅費過重也是運費上漲的重要原因。有報道說,全球70%的收費公路在中國。交通部規定40公里設一收費站,而有些地方,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開始設立收費站。車輛運輸成本之高可想而知,還有交強險、車船稅以及交警、路政部門各種巧立名目的罰款。都直接增加了車輛運輸成本。應該說,彭州蔬菜銷售渠道不暢通與運輸費用過高有關。
近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緊急通知,從12月1日起,全國所有收費公路全部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范圍,免收車輛通行費。為暢通蔬菜運輸渠道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高油價局面暫時無法改變的當下,地方政府應該不折不扣落實三部委鮮活農產品免收車輛通行費的通知。
出現大面積的“菜賤傷農”,當地基層政府應該承擔責任。表面上看,蔬菜種植與銷售是農民與市場的事,政府不應過多干預。但是這并不意味者政府可以當甩手掌柜,對萵苣滯銷的現象視而不見。我們要看到,由于小農意識的影響與市場信息不靈,農民還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如果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直接影響到了菜農的利益,政府就應該及時伸出有形之手,幫助菜農在萵苣8分錢1斤與城里菜價居高不下之間找到連接點。
如果說菜農種植結構不合理,供求關系把握不準的問題已經顯現,需要來年重新調整的話,現在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基層政府積極有效的工作,避免萵苣爛在田間地頭,把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基層政府或許無權對菜農運輸給予政策扶植(那是上級政府的事),但是基層政府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幫助菜農開拓市場。比如,積極了解市場行情,組織運銷大戶外運富余蔬菜,同時對外發布信息,吸引外地商人上門。組織菜農開展萵苣、芹菜的副產品加工(比如萵苣干、萵苣罐頭、芹菜罐頭)。開展蔬菜儲備工作。等等。從報道中來看,農民賣菜主要依靠菜販自發上門收購,基層政府為何不組織農民主動走出去呢?
雖然有的地方領導幫助農民吆喝賣菜受到了部分人的質疑,但是面對萵苣爛在地里的現實與農民的焦急心態,這種質疑顯得有些蒼白。與龐大的GDP數據比起來,萬畝萵苣、芹菜滯銷或許不那么重要。但是蔬菜的貴賤事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而且直接影響到千家萬戶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如果菜農利益受損的事情一再發生,他們普遍感覺到種菜不掙錢,甚至虧本。都不愿意種菜,最后傷害的不僅是菜農的利益,而且是整個菜籃子工程的穩定。
筆者注意到,針對蔬菜豐收運不出的困難,彭州市采取了20噸以上運菜車補貼、啟動耐儲蔬菜氣調儲備庫等臨時應對措施。但愿這些措施能解菜農的燃眉之急。總之,只有政府切實負起責任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幫助農民解決蔬菜生產、銷售中的實際困難,應對的辦法多一點,信息透明一點,才能真正保護菜農利益,避免蔬菜爛在地里之類的尷尬場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