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小范圍的城鎮失業規模放置于“全國16歲及以上勞動人口總和”中進行考量,由此得出的失業率數據必然會嚴重失真。一旦將農民工失業問題顯性化,失業率數據必將會有另一番景象,相應的調控重任也將接踵而至。 近日,人社部發出一系列文件,明確部署從2011年1月1日起,農民工群體將正式被納入失業統計的范疇內。(據11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農民工是否應被納入到失業觀察范疇?業界對此不乏爭議。簡單從理論定義看,構成失業的基本前提是失去生產資料,而許多農民工都在名義上擁有生產資料土地,似乎就不存在失業問題。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七成左右的國家,隨著耕種土地面積日漸缺乏、城鄉企業技術進步吸收勞動力水平的下降,我國農村不少剩余勞動力實際上處于閑置狀態,進城農民工的就業壓力與失業風險與日俱增。 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農民工數量已超過兩億人之多,但此前在我國失業率統計工作中卻對這一群人整體屏蔽,失業人數與勞動力資源總數的口徑嚴重不相匹配。顯然,將小范圍的城鎮失業規模放置于“全國16歲及以上勞動人口總和”中進行考量,由此得出的失業率數據必然會嚴重失真。 其實,調查統計僅是經濟調控的先行工具,其目的就是為了對相關社會問題提出預警。失業率統計將廣大農民工排斥在外的調查方式則失去了參考借鑒的意義,社會保障體系“二元化”特征隨之被強化,廣大農民工的保障問題凸顯。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大都從事勞動強度大的工種、居無定所、有病 “扛著”、無力承擔子女教育經費。他們成為了城市中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一旦遭遇失業就只能無望地等待或者撤離。農民工失業問題因缺乏社會保障這一自動穩定器的調節,可能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成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不和諧音符。 失業率統計方式的革新,有望打破對廣大農民工生存狀態漠視的社會氛圍?梢灶A想的是,一旦將農民工失業問題顯性化,失業率數據必將會有另一番景象,相應的調控重任也將接踵而至。既然農民工失業問題已經得到了政策層面的認可和正視,那么針對這一群體構建必要的保障體系則成為今后主管部門工作的重點所在。 應該說,農民工失業問題的顯性化之后,正式拉開了完善這一群體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改良序幕,這才是我們應該繼續關注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