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新一輪債務危機的爆發已有兩周,盡管歐盟高官表示必要時會向愛爾蘭施以財政援手,但愛爾蘭卻非常不希望淪為第二個希臘。
愛爾蘭的問題雖然表面上也呈現為政府的財政信用危機,但這些巨額負債卻并不是像希臘那樣因為政府自身理財不當、收支無度造成的。確切地說,是銀行體系不斷上升的呆壞賬把整個國家的財政拖向了瀕臨破產的深淵。
在過去兩年里,愛爾蘭政府像世界各國一樣為擺脫金融危機向市場注入了大筆資金。然而,政府每次為拯救銀行投入一筆資金之后不久就會發現,上一次的預算還是太少了。五家岌岌可危的銀行的壞賬有如滾雪球般地迅速膨脹,直到惡化成為舉國之難。愛爾蘭政府10月透露,要拯救受房市沖擊的銀行業,最糟的情況下需要500億歐元(680億美元)總成本,也就是愛爾蘭去年G
D
P的約三分之一。
為了獲得貸款援助,愛爾蘭政府日前公布其財政“瘦身”計劃,未來四年將通過縮減開支和增加稅收等手段,消減150億歐元財政赤字。這無疑意味著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大幅削減,難怪憤怒的都柏林人燒毀了愛爾蘭一大銀行前行長的塑像,并在示威時用一部水泥卡車堵住了議會大門。只是鑒于愛爾蘭執政聯盟在國會中只占據微弱優勢,且它因這次危機已經顯示出分裂跡象,市場普遍懷疑,本屆政府提交的上述削減預算案下個月能否獲得通過。
過去20多年里,愛爾蘭一直是歐洲的“模范生”——
其勞動力技能嫻熟、生產效率高、企業稅收低,這些都吸引著外資涌入。到21世紀頭10年,這個曾經是歐洲最貧窮之一的國家一躍而成為了盧森堡之外最富有的國家。遺憾的是,愛爾蘭人將新到手的財富大部分投在了房地產開發和炒作上,為今天的災難埋下了禍根。舉例來說,在最景氣的2006年,僅有400多萬人口的愛爾蘭新開發了9萬多幢住宅樓,是10年之前的三倍!如債務最嚴重的盎格魯愛爾蘭銀行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便在全球大舉擴張業務,其中主要就是投資大型地產項目,包括有望成為全美最高建筑的芝加哥螺旋塔。其他競爭對手也紛紛效仿,在房地產市場長達10年的繁榮發展中,愛爾蘭銀行系統發放了災難性的房產貸款。
如果要為眼前愛爾蘭危機總結教訓的話,我認為主要有兩條:
第一,從經濟長期高速增長中積累起來的巨大財富被國民和機構揮霍在房地產投資上,這樣的資產投資活動在短期內比實業更容易獲得更高的回報,但還是那句最樸實的話:有漲總會有跌。當整個愛爾蘭的經濟和金融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達到了嚴重失衡的局面時,危機其實已不可避免,唯一不確定的不過是什么時候爆發而已。況且,像愛爾蘭這樣的小國,其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本身就是相當有限的。
第二,更為重要的,愛爾蘭政府早先對危機的程度出現了嚴重的判斷失誤。2008年始于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愛爾蘭財政部當年5月一份內部備忘錄總結說,從衡量金融健康狀況的所有關鍵指標來看,愛爾蘭銀行體系是穩健而強勁的。當時,它不顧一切地保護本國銀行系統免于破產而對其巨額壞賬視而不見,從而將整個國家的命運與銀行緊緊綁在了一起。這種不顧后果的財政援救行動是非常容易放大原本就存在的道德風險的。愛爾蘭財政部長勒尼漢后來承認,援助成本不斷增加,部分是因為“銀行提供的信息未真實反映”其貸款的實際狀況。試想,如果愛爾蘭政府在兩年前快刀斬亂麻,干脆讓盎格魯愛爾蘭銀行這樣債務嚴重的金融機構倒掉,情況或許不至于糟糕到今天這種地步。畢竟,把一個長在局部的膿瘡掩蓋起來任其慢慢擴散,對整個肌體造成的傷害,比挖掉它造成的“短痛”要大得多。
而從我這樣的觀察者角度來看,中國政府和社會當前應該從愛爾蘭的這場危機中看到和汲取的東西,實在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