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國家發(fā)改委正抓緊啟動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相關工作,積極開展調查研究,促進此項工作加快推進。(2010年11月22日《京華時報》) “公車猛于虎”。它是吞食公共財政資金的最大“耗子”。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2005年以來,每年政府的支出以1000億的速度在增長,整個行政支出的匡算是9000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車,公車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長。而且,最糟糕的是,大部分公務車名為公車,卻變成了各級官員們的專車、私車,浪費巨大,據調查,一輛公務車每年的運行成本至少為6萬元,有的高達10萬元,地方公車消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6%—12%,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然而,從1997年廣東車改試點開始,公車改革已經走過12年,有的地方改革啟動后很快擱淺,有的地方據說很有成效,但公眾對其持續(xù)性并不樂觀。 在今年兩會上,有代表認為,公車改革其實不需要什么復雜的方案,只要人大代表盡了自己的責任,嚴格地制定每年政府的預算,就能解決這一問題。民革中央則在《如何破解公車改革之困局》建議中,建議取消廳級以下專車。 從目前公車改革試點來看,模式趨同:一為公車貨幣化;二為公車集中管理;三為兩者模式的結合。其結果是,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員,既拿了公車補貼,但“公車私用”現象仍然還是那般模樣。公車的費用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公車改革之所以成為“老大難”,關鍵的問題是公車改革總是行政單方面主導,而改革的對象又是行政官員自己,自己“改革”掉自己的切身利益,怎么可能改得成功。 今年3月,溫總理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制度改革的條件。筆者認為,要順利推進公車改革,應當引進兩個概念,一是分離,二是公開。分離是指改革的推動者和改革對象相對分離,公車的管理權和使用權相對分離。前者分離可以由“自上而下”來解決,比如由國家發(fā)改委真正徹底地做出示范,然后由國家統(tǒng)一公車改革思路。后者分離可以制度由國家設計,執(zhí)行交給地方。公開則是完全、徹底、長效的公車公示制度,指將公車使用狀況置于制度監(jiān)督、人大監(jiān)督和公共監(jiān)督之下。但愿國家發(fā)改委啟動的試點,能為公車改革起著示范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