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在近日結束的首爾峰會上認識到,各國經濟增長的不平衡可能會導致不協調的經濟政策,從而影響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蘇。因此,峰會強調發達國家,特別是發行國際儲備貨幣的國家,應該防止匯率的無序動蕩。同時,各成員同意增強匯率的靈活性,以反映經濟基本面,并避免采取競爭性貶值。應該說,這次峰會又一次推進了國際經濟宏觀政策的協調。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次峰會沒能達成具體的協調措施,這些批評忽視了目前世界經濟形勢與兩年前的不同,狹義理解了國際政策協調的意義。 兩年前,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經濟同步下滑。面對共同的風險,二十國集團很快達成共識,聯手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避免了“大蕭條”的重演。現在,各國經濟在復蘇過程中出現明顯差異。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金融系統仍然脆弱,信貸的供給與需求都沒有恢復活力,尤其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龐大的財政赤字使其深陷困境。相對而言,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復蘇力度遠比發達國家強勁,許多經濟指數均已恢復到或超過了危機前的水平。 面對不同的復蘇步伐,各國開始尋求不同的政策。即使是面臨相同的困境,美國與歐洲在宏觀政策問題上也已產生重大分歧。美國認為有必要繼續加強財政刺激,而歐洲認為應該盡快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實際上這均是由美歐自身經濟的狀況所決定的。新興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重點正逐步由刺激增長轉向防止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國際資本流入的短期激增以及貨幣升值壓力給其宏觀政策帶來很大困難。有些新興經濟體不得不在傳統經濟政策之外尋求對策,如直接或間接控制短期國際資本流入。 人們應該以務實的態度對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復蘇速度和全球貿易失衡問題。金融危機給主要發達國家帶來的嚴重結構性問題,不是在短期內可以通過周期性復蘇和依靠其他國家的貨幣升值得以解決的。低增長、高失業恐怕是這些國家在今后幾年必須面對的現實。目前各國之間貿易失衡的規模只有金融危機爆發前的一半,短期內不會對世界經濟的穩定構成很大威脅。況且,一些主要順差和逆差國家的經濟結構正在向著有利于平衡的方向調整。這需要時間,調整過急并不利于世界經濟復蘇。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格局如此復雜,二十國集團的宏觀政策協調面臨新的挑戰。其協調目標顯然不再是強調各國在政策目標和力度方面的統一,而是要在各國根據自身經濟情況制訂政策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各國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國際“溢出”效應。當前最基本的目標是防止貨幣競爭性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在現有世界經濟治理框架下,國際宏觀政策協調的意義在于通過積極對話和平等協商來避免和減少各國經濟政策之間的重大矛盾,而不在于刻意追求一個類似“中央計劃”的定量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