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1月11日公布了10月份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比9月份擴大了0.8個百分點,環比上漲0.7%,擴大了0.1個百分點。
這是繼上個月CPI達到3.6%以后又出現的同比和環比漲幅上升的現象;這是CPI漲幅創今年以來以及24個月以來的最新高位。4.4%,高出年內控制目標和國際通脹警戒線3%的1.4個百分點。說明我國已經進入通脹加速通道,也充分說明央行10日突然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及時性和必要性。
從物價上漲結構來看,在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這說明城市居民生活負擔正在急劇加大。然而,從目前國際國內情況分析,未來中國物價走勢不容樂觀,持續高位在意料之中,如果控制不好,可能發生惡性通脹。
主要原因是國外農產品漲價以及大宗商品漲價對國內的影響,特別是由于部分國家干旱,糧食減產,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另外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了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產成本增加。此外,國內自然災害仍然是多發、重發,10月份海南還在發洪災,海南是很重要的蔬菜供給地,這對今年10月份食品價格上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流動性泛濫是主要禍首。從國際形勢看,受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正在大幅上漲,農副產品價格直線罕見走高,已經開始傳導到中國國內,輸入型通脹正在加劇,對物價沖擊是意料之中和不可避免的。未來一定時期物價繼續走高已成定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9月份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達到69.64萬億元,引發了業內對于未來貨幣泛濫的擔心。據悉,目前我國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國只有0.6倍,日本、韓國不過是1倍左右。這是通脹的總根源。加之,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印美鈔6000億美元造成的國際熱錢正在洶涌進入中國。內外巨額流動性交匯在一起,對物價的沖擊之大可想而知。
根據上述因素判斷,11、12月份中國物價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采取得力措施,防止惡性通脹發生應該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應對通脹最為主要的是貨幣政策工具,必須采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工具多管齊下的措施。加息只是把市場過剩流動性吸收到金融機構的籠子里,只有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才能把吸收到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凍結到央行。這種利率和準備金率并用的做法是抑制通脹的最好手段。
加息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可能促使熱錢快速進入中國內地,這個因素需要切實加以應對。加息使得人民幣附加價值增高,使得國內與國外利差被拉大,加之西方國家采取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寬松政策,使得美元等貨幣無法在歐美趨利,這些熱錢肯定會跑到貨幣升值的亞洲特別是人民幣正在快速升值的中國。應對措施是現成的,適度采取干預外匯市場和人民幣走勢的做法,強力加強結匯管理,查處非法資金進入中國境內,堵住熱錢進入中國的通道。
提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強力遏制熱錢進入中國,是當前應對通脹的有效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