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一位親戚從山西連夜來北京看急診。原來,病人早起后,突然覺得半邊身子發軟,幾次拿起梳子都掉在地上。家人一看情況不妙,立刻把病人送到縣醫院。拍了CT之后,醫生左看右看,竟然看不出問題。無奈,病人只好坐了6個小時的長途汽車,趕到北京天壇醫院。結果,一位年輕的住院醫生一看片子就說,這是典型的腦梗塞,馬上治療。親戚感慨地說:“縣醫院畢竟是小醫院,還是大醫院讓人放心啊!” 古語道:郡縣治,天下安。在我國的醫療體系中,縣醫院承上啟下,是城鄉之間的樞紐。據統計全國縣域居民超過9億人,占總人口的70%。而縣醫院離縣城和農村居民最近,地域優勢得天獨厚。同時,縣醫院的看病費用也相對低廉。2009年,我國省級醫院的門診病人次均費用為238元,住院病人次均費用為12121元,而縣級醫院分別為109元和2978元。這說明,同樣的疾病,在縣級醫院的治療費用遠遠低于城市大醫院。 近幾年,隨著新農合制度的不斷完善,縣醫院的門診量和住院量出現“井噴”。2009年,縣級醫院的門診量達6.46億人次,占全國醫院門診量的34%。然而,縣醫院的服務能力卻停滯不前,成為制約醫療消費的瓶頸。一是硬件太差。有的西部地區縣醫院房屋破舊不堪,病人住院甚至還需自帶被褥。一些縣醫院雖然蓋了新樓,但由于缺乏經常性財政投入,無力購買新的儀器設備,成了“空殼醫院”。目前,多數縣醫院的藥品收入比例很高,基本上是靠賣藥生存。二是人才奇缺。據統計,縣醫院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醫生不足20%。由于工資低、待遇差,很多貧困地區縣醫院甚至連一個本科生都沒有。而多數堅守崗位的醫生,一輩子只有一兩次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很難跟上醫療新技術的發展。很多縣醫院醫生沿用多年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早就被醫學界淘汰甚至禁用,而他們卻毫不知情,存在嚴重的醫療隱患。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城市大醫院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患者,競相蓋大樓、買設備,醫療“軍備競賽”不斷升級。城市大醫院集中了最先進的設備、最知名的專家,形成了技術和人才的壟斷優勢,而很多縣醫院卻連一臺最普通的CT機也沒有,城鄉醫療資源差距懸殊。因此,很多縣域居民為了減少誤診漏診,寧愿舍近求遠,半夜到城市大醫院排隊掛號,也不愿意在本縣的醫院看病。 可見,縣醫院的強弱,不僅決定著病人的流向,也決定著醫改的成敗。新醫改方案提出,把加強縣醫院建設作為重點,這是具有戰略眼光之舉。根據規劃,我國將在3年內投資360億元,使每個縣至少有1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標準。同時,還將推進城鄉醫院對口支援,讓三級醫院和縣醫院長期“結對子”,并實施“西部衛生人才培養計劃”、“走進西部——萬名縣級醫師培訓項目”等。如果這些政策能夠落實,看病難看病貴將得到有效緩解。 也有人說,我國的縣級財政還不富裕,要辦的事情很多,哪有錢給縣醫院投入?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政府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觀念。眾所周知,教育和衛生都是重大民生工程。在教育上,我們曾有一句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衛生上,我們同樣需要有這樣的理念——“再窮不能窮衛生,再苦不能苦病人”。例如,陜北的子長縣經濟并不發達,但在新一輪醫改中,縣政府對公立醫院實行財政全額撥款,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更新全部由縣財政負擔。對此,縣委書記的觀點是:“我們辦的是人民醫院,給公立醫院投資,就相當于給老百姓花錢!贝苏Z看似平淡,卻蘊含著科學發展觀的內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