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布報告,認為中東北非地區經濟強勁復蘇。今年,包括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東北非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將達到4.2%,明年增長率將達到4.8%。在2009年下半年經歷迪拜債務危機考驗,今年上半年又受到希臘債務危機波及的情況下,中東北非地區經濟能有如此出色表現,難能可貴。這得益于該地區各國政府的恰當應對,也與全球經濟不同程度止寒回暖、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等大氣候有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東北非地區可喜經濟形勢歸結于“油價上揚以及石油產量維持在高位”。這是客觀事實,因為豐厚的石油收益是拉動該地區經濟增長的有力引擎。不過,中東北非經濟的良好表現,還得益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經濟刺激政策到位、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深入進行、經濟多元化邁出實質步伐、投資環境改善導致大量外資涌入、私營部門投資增加以及服務業日益與全球接軌等。 目前,國際油價已升至80美元/桶以上,比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有了大幅上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中東北非12個主要產油國今年經常項目盈余將達1400億美元,是去年的2.6倍。不過,也要看到,即使經濟嚴重依賴石油的海灣國家,也在努力打破經濟增長的畸形格局,不斷拓展發展的多元化路徑,在非石油工業、建筑業、商貿服務業、金融業等領域另辟蹊徑,并取得了可喜成就。埃及、約旦、摩洛哥等國繼續進行經濟改革,合理調整經濟結構,積極鼓勵私營企業發展。同時,由于投資環境優化,這一地區受到越來越多外資青睞。聯合國西亞經社理事會10月底的報告稱,僅去年,中東北非地區就吸引了880多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而在過去7年間,海灣國家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1370億美元,設立外資工業項目350個,創造了近13萬個就業機會。 事實上,海灣國家已成為引領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阿拉伯貨幣基金會報告稱,今年海灣各國平均經濟增長率將在5%左右,明年還將繼續攀升。同時,海灣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額將從去年的3230億美元,上升到今年的4600億美元。海灣國家的外匯資產將由去年的1.049萬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5萬億美元,這將為經濟擴張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海灣國家經濟騰飛、內需旺盛及不斷增大的進口需求等,帶動了約旦、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及、突尼斯、黎巴嫩等國產品出口,從而助推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 對中東北非地區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石油出口是動力,經濟改革是保障,地區局勢則是隱患。地緣政治風險是中東石油價格和經濟波動的原因之一。動蕩變幻的地區局勢可能阻礙經濟增長,弱化經濟改革的作用和成果,降低人們對這一地區經濟環境的預期,繼而從整體上對經濟造成負面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東實現和平穩定,是經濟賴以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