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本周全球資本市場的運行特征,那就是“等待”。在G20慶州會議與美聯儲議息夾縫之間的一周中,全球流動性似乎迷失了投資的方向。 蓋特納公開發表有關強勢美元的言論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而伯南克的量化寬松則是美元走向強勢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盡管我們有理由相信二次量寬的規模可能低于預期,甚至采取分階段小額推進的方式,然而,在國會中期選舉的背景下,在民粹主義思維主導的國度中,伯南克若最終在理性與利益的糾結中選擇后者,我們也不應感到意外。 其實,研判量化寬松會否成為常態比一味猜測其規模更具意義,因為它將解去投資者的美元心結。雖然美國人通過自身智慧搞出知識經濟和金融服務升級兩項創新,但隨著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而宣告失敗。“再工業化”似乎是目前解決美國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的最優選擇。然而,我們暫且不論新興產業能否像知識經濟那樣對生產力的提高產生革命性影響,單就其產業化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的選擇只能是利用其美元霸權地位,印刷鈔票,刺激經濟。 現在的問題是,量化寬松真的有效嗎?在居民和企業的去杠桿化行為仍將長期延續的情況下,企業主要通過選擇增加設備投資而不是增加雇員來增加產出,而居民收入的增加也未必能激發其消費行為。因此,雖然9月份以來衡量通脹預期的10年期國債Tips利差大幅攀升,但量化寬松對于就業以及通脹的拉動恐怕會令美聯儲失望,最終結果就是量化寬松常態化。 無論如何,我們都相信G20各方所達成的外部均衡是寶貴的也是短暫的,而經濟的再平衡則是長期的。后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貨幣發行缺乏約束力,美國量化寬松引發全球化博弈的結果將是“囚徒困境”。世界歷史告訴我們,最后的結局抑或妥協、抑或戰爭,構建新次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