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近日在一個媒體訪談節目中明確表示,黃金是一個經典的泡沫。“按照目前的金價,黃金可以換全部的美國耕地,再加10個埃克森美孚,再加上1萬億美元現金。你愿意選哪一個?誰能產生更多價值?” 無疑,股神巴菲特看空黃金。 巴菲特的反問振聾發聵,也引人深思。 國際資本市場近年的動蕩,引發人民對以美元為代表的主權貨幣幣值穩定的擔憂與懷疑,投資人期望尋找穩定的投資品種以求避險,黃金因其稀有、珍貴而吸引人們涌入持有,這一行為原本無可厚非;有人觀察國際經濟、資本、貨幣金融市場在動蕩的博弈,驚呼世界已進入“貨幣戰爭”狀態,這一呼聲警示人們提防“貨幣戰爭”,避免雙輸局面出現,認為在市場動蕩的情況下應當增加黃金儲備以求自保與主動,這一呼吁亦可理解。但是,有人向前進一步引申,以為國際紙幣體系將會崩潰,世界將重回金本位制度,則顯然有點荒堂了。 貨幣從貝殼、黃金等稀有物品或金屬,逐漸過渡到目前的紙幣,是人類長期摸索之中持續演進的過程,紙幣在本質上是一種“信用貨幣”,這一發明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偉大進步,有誰會對這一結論有異議嗎? 盡管,單純的沒有任何貴金屬作為發行依托的紙幣流通也有風險與弊端,內在價值的波動、甚至動蕩與可能被操縱,就是它的一個弊端。但是,在歷史選擇與證明對錯之后,有誰愿意因擔憂人類相互“失信”而重回貴金屬本位的“貨幣”
狀態嗎? 應該承認,歷史的進步常常伴隨著某種形式的倒退,比如人類的體格,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們繁重體力勞動的減少而有所下降,但是科技進步相伴的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不可否認是一種進步;如果反向回歸,則應就是倒退,應該沒有太多人看到退步的吧。 打一個比方,人類由“茹毛飲血”、吃生肉到把肉燒熟了吃是一種進步,盡管相對于吃生肉,現代人的“自然抵抗力”可能降低了,但是現代人有誰愿意以增強抵抗力或避免抵抗力下降為理由,而重回“茹毛飲血”狀態嗎? 由此反問:階段性來看,黃金的上漲有“頂部”嗎?如果定位黃金僅只是貴金屬與投資品,當然會的。而上述的思考,也提示了呼吁黃金作為貨幣(或準貨幣、類貨幣)目標進行“戰略儲備”的想法是荒謬的,就如同有人因擔心進步中有退化,而愿意重回“茹毛飲血”階段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