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熱門帖子——《醫生自我保護必讀31條真話》。一名醫生這樣寫道:“診斷須謹慎,盡量全面但模糊,留回旋余地”;“風險大的手術別做,不講理的人別做”;“該下病危下病危,該下病重下病重,然后讓家屬簽字”;“不敢簽字,你寧肯不做這臺手術”;“記住病人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時刻想著,你眼前這個病人可能就是下周到法庭上告你的人”。 雖然這只是一名醫生的“個人經驗”,卻真實反映了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不久前,世界著名的《柳葉刀》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國醫生:威脅下的生存》,文章稱:“中國醫生的安全問題堪憂,他們經常成為醫療糾紛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中國,醫生成了高危職業!” 醫生在防御患者,患者也在防范醫生。很多患者在網上發帖,揭露醫院的黑暗和醫生的冷漠。有的患者認為醫生為了賺錢,故意進行不必要的檢查診療,增加病人負擔。還有的患者指責醫生既無醫技,也無醫德。如此一來,醫患雙方互相猜疑、互相設防,可謂“麻稈打狼——兩頭害怕”。 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誰都離不開醫生。因此,醫患關系本應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然而,我國的醫患關系為何如此緊張?說到底,根源在于制度。扭曲的醫療制度,催生了扭曲的醫療行為,導致了扭曲的醫患關系。 經濟學家喜歡用輸贏論英雄。從經濟學角度看,醫患之間也是一種博弈關系。大凡博弈,必有三種形態:一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二是雙輸的“負和博弈”,三是雙贏的“正和博弈”。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基本呈對立狀態,屬于“零和博弈”或者“負和博弈”。 醫患是一對矛盾體,雙方既有治愈疾病、恢復健康、挽回生命的共同目的,又有著經濟利益上的對立。在保證診療效果的前提下,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節約費用,而醫生則希望利用技術權力增加經濟收益。在一個不合理的醫療制度中,醫生靠增加患者的醫藥費用支出獲得更大收益,這就是“零和博弈”;而在一個合理的醫療制度中,醫生和患者的利益是一致的,患者治病的成本越低,社會的醫療支出越少,政府給醫生得到的獎勵越多,這就是“正和博弈”。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最大的弊病在于,很多公立醫院戴著公益的帽子,干著逐利的事情。而政府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錯誤地鼓勵公立醫院以藥養醫、以械養醫,而不是以技養醫。由于醫生的勞務技術價值被嚴重低估,只能靠大處方、濫檢查賺錢,導致過度治療泛濫,加重了患者的看病負擔。在這樣的體制下,醫生把患者當成賺錢的工具,患者把醫生當成牟利的商人,醫患關系蛻化為一種經濟利益關系,而非救死扶傷的關系。因此,一旦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發生醫療意外,一些患者就會遷怒于醫生,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傷害醫生,使本已脆弱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 可見,醫患之間“兩頭害怕”的背后,有著深層的制度原因。要想從根源上消除醫患信任危機,必須靠深化醫改,徹底扭轉以藥養醫、以械養醫的畸形體制,讓醫生靠技術吃飯,而非靠賣藥吃飯,消除醫患之間的經濟對立。 眼下,公立醫院改革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然而,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既在“增投入”,更在“建機制”。倘若政府在保證醫院基本經費的前提下,再建立一種激勵相容的運行機制,即醫生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恰好也能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那么,醫生和患者就會成為利益共同體。例如,實行科學合理的支付制度,包括總額付費、按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按治療效果付費等,用經濟手段約束過度醫療行為,使更多醫生憑技術和良心治病。倘真如此,醫患之間還需要設防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