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命不賤,不到萬不得已,豈會以命相爭!說到底,還是一些官員缺乏基本的人文理念和尊重生命的意識。
宜黃強拆自焚事件,正進入理性的交鋒。一個自稱宜黃官員的人,以“慧昌”為署名寫了一篇《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的宏文,大談“強拆推動城市化”。
此人所表達的“強拆”邏輯,在一些官員身上有一定的普遍性。地方要發(fā)展,城市化要推進,基層政府和官員擔子很重。你只要實際一干起來,就知道事情有多復雜,推進工作有多么難。不搞點強制手段,工作就推不動,就停滯,這還怎么干?還有什么新氣象、新變化?哪來城市化?
這是一種典型的官員開展工作的思維,都只是從官員的角度考慮問題。按照這種邏輯,百姓也有一番道理。官員道理與百姓道理就必然要發(fā)生碰撞,誰也說服不了誰,解決問題還怎能商量著來?極端強拆事件,正是這兩個道理碰撞的必然結(jié)果。官員有權(quán),百姓有命,彼此激烈對抗,必然導致矛盾沖突不斷,又哪有國家的發(fā)展,何來一個“嶄新的中國”,何解“權(quán)為民所賦”!
縱觀一些地方官員通過強拆推動城市化,根本上都未走出官員的“政績門”。城市化也好,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也罷,乃至打著為公共利益著想的旗號,其實際考慮的都是官員自身的政績。不必諱言,官員都有正當?shù)恼冊V求,不求政績當官干什么?問題是為了政績就可以不顧一切嗎?就可以漠視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嗎?難道政績不應該是而且只應該是百姓生活的幸福、社會的安寧和諧嗎?只有GDP,只有看得見的高樓大廈才是過得硬的政績?
就算有些官員搞強拆,真的不是為了自個兒的政績,而是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著想,那也必須走過“利益門”。拆遷說到底,就是在博弈中調(diào)整利益。即使是為了公共利益,也不能漠視少數(shù)人的利益,也必須把各方利益公平公正地調(diào)整好。即使個別拆遷戶“人心不足蛇吞象”,漫天要價,你也不能用強拆剝奪他的正當權(quán)益。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一些地方官員非此即彼的思維,使拆遷中的利益博弈充滿了對抗和暴力。如果找到第三種方案,這種利益博弈往往就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比如,官員覺得拆遷戶是無理要求,大可以為其“讓道”,哪怕是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也要尊重對方的權(quán)利。那么,這種思路下的利益博弈就必定充滿理性。
一意孤行搞強拆而出人命的官員,都未走過尊重、呵護百姓的“生命門”。不管公共利益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不管對方漫天要價多么無理,百姓若以命相爭,難道就不值得搞強拆的官員警醒?難道他真的只是“人心不足”?難道就不值得官員重新考慮工作思路?百姓的命不賤,不到萬不得已,豈會以命相爭!說到底,還是一些官員缺乏基本的人文理念和尊重生命的意識。
不經(jīng)過這“三重門”的強拆,必成中國發(fā)展的大障礙。經(jīng)歷這“三重門”的城市化,才是民眾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