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舉辦的第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一場以“中國的投資環境”為主題的電視辯論引人關注。然而,讓現場觀眾頗感意外的是,現場并沒有他們期待的面紅耳赤的激烈爭論場面,與會的跨國公司高管的辯論言語相當溫和甚至不乏贊譽之辭。 那么,近一年來甚囂塵上的“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是怎么引發的呢?在中國運營的跨國公司所面臨的商業和政策環境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讓我們將時間回溯到2008年,中國從這一年起統一企業所得稅標準,內外資合一,外資稅收優惠不再。隨后,中國出臺的新的“反壟斷法”,對外資并購構成了一些制約。中國因結構調整和戰略升級加緊對“兩高一資”企業的限制,也涉及很多外資企業。中國正在進行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企的工資成本。另外,由于中國目前不是WTO《政府采購協議》成員,加上美國對華在這方面限制收緊,中國提出了一些扶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這也引起一些反彈。 但是,不難看出,這些變化和調整,正如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跨國公司高管所言,是中國經濟轉型與升級、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都經歷過類似的完善過程,但為何獨有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化招來如此多的批評呢?說到底,無非跟“利益”相關。一方面,外資企業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享有“超國民待遇”,它們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不少外企為最大限度保留其優惠政策或者至少能盡量推遲優惠政策的退出時間,采取了集體抱怨、齊聲批評這種成本低卻可能收效大的策略,試圖形成聲勢給中國制造壓力。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曾引用俗語稱這部分企業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可謂一語中的。 另一方面,應該看到,對中國的投資環境的抱怨,并不完全來自跨國公司。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仍處于高失業狀態,它們的一些領導人提出了“產業回歸”、“本國出口倍增”等口號。海外一些重量級政商界人物和媒體接連炒作“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這不由得讓人懷疑其別有用心,充當為本國政治經濟服務的工具。 由此看來,“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命題,甚至是一些跨國公司和外國人士為自身利益而布設的一個“陰謀”。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似乎也為這個“陰謀”增添了“罪證”: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外商在對中國投資環境說三道四的同時,卻又義無反顧地增加了在中國的投資。統計顯示,在2009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近40%,而中國實際吸收外資僅下降2.6%,仍是全球吸收外資第二大國家。今年1至7月份,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了20.7%,全年實際利用外資總規模可能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飽受外商非議的中國,仍是最受外商重視的市場,這一現象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