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9-10 作者:蔡方華 來源:北京青年報
|
|
|
9月9日,曾因全縣無差別限制居民用電而引起軒然大波的河北省安平縣在石家莊召開新聞通報會,該縣常務副縣長石躍輝表示,當地限電政策不周密、做法簡單化,給群眾生活帶來了不便,對此深表歉意。 8月下旬,安平縣為了完成節(jié)能減排指標,開始在全縣無差別限電,不僅居民的生活大受影響,連醫(yī)院和路口的紅綠燈也遭遇停電。此事經媒體披露之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輿論的激烈批評。 據媒體了解,無差別限電并不是安平縣首創(chuàng)的新招,只不過安平縣做得比較堅決、比較徹底,才引起了更嚴厲的民意反彈。 每一種奇怪的社會現(xiàn)象,都有多個觀察角度和多種解讀方式,由此獲得的結論往往也不盡相同。安平地方政府以強硬的行政意志,在當地推行每隔三天停電22小時的措施,強行把當地居民轟回到農耕時代,是不是一點“正面意義”都沒有呢?其實也未必。 一般人可能并不了解,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節(jié)能減排指標的大考之年。“十一五”規(guī)劃確定了兩個很高的節(jié)能減排目標,一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兩個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性的。“十一五”的第一年,由于認識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節(jié)能減排完成得不太好。2009年,由于經濟刺激計劃,一些落后產能借機上馬,節(jié)能減排又遇到了嚴峻考驗。兩個指標能否完成,大考之年的表現(xiàn)就成了關鍵。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今年5月5日,國務院發(fā)布了確保實現(xiàn)“十一五”節(jié)能減排目標的通知,其措辭之嚴厲幾乎前所未有。如“通知”指出,到“十一五”末,要對節(jié)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算總賬,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區(qū)、企業(yè)集團和行政不作為的部門,都要追究主要領導責任。正是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各個地區(qū)才臨陣磨槍,匆忙出臺各種限電政策。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省,河北省早就開始對鋼鐵產業(yè)下達了限產限電的死命令。安平縣的居民遭遇限電的不方便,只是這一輪節(jié)能減排大風暴中的一個“花絮”而已。 安平縣的決策者腦子并沒有進水,他們也清楚地知道,無差別限電必然會招致非議。但在史無前例的節(jié)能減排高壓之下,他們也只好用錯誤的方法救急。如果說它有什么正面意義,那就是,它顯示各級政府對“十一五”節(jié)能減排指標表現(xiàn)出了極其嚴肅的態(tài)度。降低能耗和保護環(huán)境正在從政府的選修項目變成了必修課。雖然有些地方的成績不太好,但至少他們確實把節(jié)能減排當真了。對于整個中國社會而言,這是值得慶幸的。 深究起來,安平縣無差別限電的主要問題,倒不在于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從行政決策和經濟活動的連鎖影響看,節(jié)能減排在某種程度上也會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如高能耗企業(yè)和生產線的淘汰,會給地方帶來損失,也會讓一些人失去工作。但這些不便是必要的,它確保的是整個社會的能源安全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無差別限電的錯誤之處,在于它歪曲了節(jié)能減排的根本意義。雖然限制居民生活用電也能降低能源消耗總量,但落后產能無法由此淘汰,經濟增長方式無法由此深刻轉變,環(huán)境壓力無法因此減輕。無差別限電把節(jié)能減排這場深刻的經濟變革變成了滑稽的數字游戲,把對中央政府的承諾變成了虛應故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停老百姓的電,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當地的節(jié)能減排做得不好。無差別限電的做法本身,就應該劃到總賬里邊去。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