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是個汽車后起大國。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造車到2009年,我國就實現了1364萬輛的新車銷售,汽車的生產、銷售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期,特別是傳統汽車強國美國和日本,則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汽車生產銷售急劇下降。而面對國內擴大內需政策對汽車需求的快速增加,許多企業又紛紛制定規模龐大的產能擴充計劃,新一輪擴產潮已經開始。據調查,我國主要30家汽車企業(集團)2009年年底形成整車產能1359萬輛,而根據從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所了解的規劃情況來看,2015年年底規劃產能3124萬輛,全國有27個省、區、市生產整車,“十二五”末期規劃產能已經遠遠大于市場需求。
抑制汽車產業產能過剩,成為調整汽車產業結構,實現汽車工業科學發展的首要問題。但是,由于汽車工業具有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特點,發展汽車工業不僅能夠給地方經濟發展產生即期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帶來地方勞動力的大面積就業,在汽車工業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就業比達到7:1,即每7個就業人口中就有一個在汽車行業就業。正是因為汽車工業特有的經濟、社會效益,大規模發展汽車工業成為地方政府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利益驅動下,規劃產能被盲目抬高。汽車工業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市場的軌道,而成了地方政府政績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抑制汽車產能過渡擴張,單靠企業和市場已經無法解決問題。
抑制汽車產能過剩和盲目擴張,是一件利國利民利企利行業的大事。也是市場理性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也推動了提前進入汽車社會。交通事故頻發、停車難、環境污染、石油供應壓力加大等等,都需要我們審視當前的汽車發展政策。也就是說,無論從資源支撐、環境保護,還是使用要求等方面來說,都需要我們抑制汽車產能和實際需要的過快增長。
解鈴還需系鈴人。當前,推動汽車產業加速發展的動力,既有市場需求的方面,但是,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所起的作用更為突出。因此,抑制產能過快擴張,必須抽回政府的有形之手,是汽車工業按照市場引導的方向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各地政府要真正樹立起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切忌盲目給企業下指標、定任務,主導企業發展規劃。二是要堅決避免政府的財稅、土地等優惠政策用于企業擴大產能上來。三是要加強對汽車行業產能及產能利用率的監測,適時向社會發布行業產銷、投資及產能、淘汰落后、企業重組等信息及相關政策,引導資源合理配置。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準入管理,防止以新能源汽車為名上傳統汽車項目。引導企業把投資用于上水平、上質量、打造企業品牌和核心競爭力。此外,要嚴格設計企業產能擴張的約束條件,嚴防企業借購并、重組等方式變相布點,擴大產能。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