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上周六在天津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指出,在地方政府推動下,國內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加劇了產能過剩的風險,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堅決抑制。 陳斌關于警惕汽車產能過剩的觀點,一石激起千層浪。支持者有之,而反對者也大有人在。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認為,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確實存在結構性產能過剩的苗頭,需要嚴格審批。央視評論員楊禹在《新聞直播間》中表示,發改委發出堅決遏制汽車產能過剩的信息,非常重要,對于產能過剩的預警越早到來越好。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則認為,對汽車產能過剩的擔憂沒有必要。他表示,這些年來,發改委對汽車產能過剩的擔心每次都落空了。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希望這次他們的擔心也落空。 中國機械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認為現在的問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還有一些搞經濟研究的學者則認為,即使真的產能過剩,糾正產能過剩也要靠市場而不是靠政府。 可是不知學者們有沒有搞清楚,此輪造車運動的主體是地方政府,根本不是什么市場行為,而是對市場的嚴重扭曲。對地方政府近似瘋狂的造車熱,只有中央政府有能力去抑制,去調控。
實事求是地來看,目前國內汽車產能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不存在大規模的供不應求,也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少數新車型一車難求,主要是對市場估計不足,零部件供應不上來。一旦產量上來就會緩解。另外也有一些產品銷量不暢的汽車廠家,存在著產能放空的問題。這些都是局部現象,總體上國內汽車供需基本平衡。 但是也要看到,對未來國內車市的過分樂觀,導致一些車企制定了過高的發展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些企業紛紛投資擴大產能。這些在建產能將在未來幾年陸續形成生產能力。 據統計,目前在建和規劃的汽車產能,到2015年將達到3000多萬輛。而據預測,2015年國內汽車需求量頂多2000多萬輛。目前國內汽車出口每年只有幾十萬輛,即使到2015年增加到500萬輛,仍有500多萬輛汽車產能放空。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能源和土地資源相對緊缺的國家。中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幾乎人均一輛車,那樣全世界的石油都供應不起,中國也沒有那么多的地方用來停車。 清華大學的專家研究認為,中國土地上可以承載的汽車極限是1.5億輛。有人認為這個目標有些保守,應該可以承載兩億輛汽車。 截至2009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是6200萬輛(不含農用車),估計今年年底可以達到7400多萬輛。按照工信部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可以達到兩億輛。那么未來十年將新增一億多輛汽車。 過去5年(含2010年)中國新增汽車3500萬輛。由于中國的汽車相對比較年輕,每年報廢的數量不是很多,大約在三百萬輛左右。按照這一趨勢,未來十年扣除每年300萬輛報廢車,每年平均新增汽車1700萬輛左右。 有專家認為,中國汽車產銷量可能在未來兩三年到達年產銷2000萬輛的頂點,之后就會回落,維持在每年1600萬輛到1700萬輛的水平。 中國汽車產業的優勢主要是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自產自銷。要想大規模出口難度很大。這一趨勢將持續很長時間。 每年2000萬輛左右的內銷和出口,而產能則超過3000萬輛,這不叫產能過剩叫什么?
堅決抑制汽車產能過剩,也是抑制地方政府的瘋狂造車運動。 從去年開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國內正在出現新一波瘋狂的“造車運動”。除了了西藏等極個別地方,目前全國有27個省市自治區在造汽車,年產最少的省份一年只有不到30輛車。可是這個省份未來5年的規劃是年產汽車百萬輛。 一些地方政府看好汽車市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汽車項目。為了拉來汽車項目,不惜免費提供土地,提供貸款,甚至給予各種各樣的財稅支持。給地一給就是幾千畝,甚至是十幾平方公里。遠在美國的仰融一沒有錢、二沒有技術,國內許多地方把仰融視為寶貝,紛紛拉攏仰融到本地造車,甚至派人到仰融美國家里去懇求。仰融聲稱要在安徽合肥投資造車,合肥開發區一開口就答應提供10至12平方公里土地,還給予各種財稅優惠。 汽車企業在擴大產能問題上,是十分慎重的。要考慮未來的市場需求,投資從哪里來,投資回報如何。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給企業下指標、定任務,主導企業的發展規劃,逼著汽車企業去擴大產能,還開出種種優惠條件。行政命令取代了企業的自主決策,也是對市場的一種扭曲。 有人說沒必要擔心產能過剩
讓企業和市場自我調節。問題是一些企業擴產并非市場行為,市場怎么調節得了呢? 多年來全球汽車產能一直處于嚴重過剩的局面,直接導致了通用 和克萊斯勒
的破產。 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出現產能過剩很重要的是市場信號失靈,企業很難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導致投資行為具有較大的盲目性。但是嚴重的產能過剩將會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會阻礙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也會造成很大影響。 要抑制由地方政府主導的汽車產能過剩,必須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才能達到目的。 一是嚴格汽車項目的審批,對于沒有市場前景、沒有先進技術和新車型的汽車項目,堅決不予審批。 二是堅決杜絕地方政府以免費提供土地和財稅優惠鼓勵造汽車,一經發現,堅決查處。 三是對于車企擴大產能和異地設分公司,要嚴格審查,嚴格把關。 非市場行為只有用非市場手段去對付。只有通過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才能避免汽車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才能保障中國汽車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