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發布不久,隨即招來了一片非議。在諸多言論中,“高稅負大多轉嫁給了消費者”的言論最為引人注目。面對質疑,國資委新聞處處長蘇桂峰前不久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這其實是在偷換概念,國家制定的費、稅標準無論對什么類型的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說哪個環節要消費者埋單,誰不埋單呀!在市場上買一桶油和一袋米,都是要記入成本的。”言外之意就是否認央企高稅負轉嫁說。 其實高稅負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而稅負轉嫁是稅收的基本特性。按照標準教科書的定義,所謂“稅收轉嫁”,是指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商品銷售價格或壓低商品的購進價格,將自己應納的稅款轉嫁給商品購買者或商品供應者負擔的一種行為。 而市場結構是制約稅負轉嫁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生產者或消費者對市場價格的控制能力是有差別的,由此決定了在不同的市場結構條件下,稅負轉嫁情況也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結構一般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競爭和完全壟斷。 納稅主體的稅負轉嫁能力,是隨著市場競爭自由度的降低、壟斷程度的加劇而提高的。也就是說,在在完全壟斷市場結構下,壟斷廠商可以隨時改變價格,把稅負向前轉嫁給消費者。 毫無疑問,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一般是不會輕易動用價格手段的,否則,價格大戰之后只能導致兩敗俱傷。企業之所以能夠通過變動價格實現稅收的轉嫁,其根本的保證還是在于企業的綜合實力。否則企業就不可能利用價格的運動實現轉嫁稅收。稅負轉嫁之所以有存在的可能,是因為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壟斷能力越強的企業,往往他的稅負轉嫁能力也就越強。 盡管中國在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十多年,也制訂了《反壟斷法》,但是市場競爭的自由度仍有待提高,特別是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而這些領域的控制者一般都是央企。在一些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仍然存在著制約民間投資進入的“玻璃門”或“彈簧門”問題。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民間投資在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所占比重非常之低。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只占13.6%,在教育中占12.3%,在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中占11
.8%,在金融業中占9.6%,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中占7.8%,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占6.6%,在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中更是僅占5.9%。 依靠國家資源、依靠政府資源、依靠財政補助獲取行業利益、維護部門利益、攫取個人利益的壟斷利益集團比比皆是,特別是以石油、電信、電力、煙草為代表的壟斷由來已久,改革開放30余年,這些利益集團在國家政府部門主導的所謂“重組改革”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在把“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演繹得淋漓盡致。 于是,我們悲傷地看到,中國的石油巨頭一邊在原油漲價中賺錢,一邊又把成品油的價格提升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每年獲得多達上千億的暴利;電信巨頭在資費改革中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無視消費者的利益;貌似公開公平公開的“漲價聽證會”會上消費者的聲音是那么的微弱…… 因此我們說,央企的壟斷性注定了央企的稅負轉嫁是必然的!國資委是國有企業的娘家,保護和支持企業發展很有必要,但是,現在的國企特別是央企,占盡資源、政策等優勢,在給國家上繳稅收的同時,還應該為國家上繳更多的紅利,為平衡發展,為建立公平社會做出努力。否則,私有化拉大貧富差距,國有壟斷企業加劇社會不公,權力、壟斷和私有這三匹馬將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畸形。國資委只站在國企立場上說話是站在了該站的地方,說“央企高稅負未轉嫁”是說錯了話,是對廣大民眾利益的不負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