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24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 章玉貴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上周末發布《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提醒中國產業競爭力自金融危機以來呈下降趨勢,其中部分初級產品國際競爭力面臨優勢斷檔的風險。應該說,對已是全球第二工業大國的中國來說,這份報告的及時提醒是非常必要的。但若依此錯誤解讀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以至于走回頭路,顯然并非理性選擇。 近5年來,中國產業競爭力的優劣勢以及在國際分工光譜中的地位,相對較穩定,整體上并未出現根本性變化。但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趨勢來看,中國業已取得的進步,恐怕是美歐日等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都無法忽視的。當然,德勤全球制造業小組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今年6月發布的《2010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對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過高評價,筆者并不完全認同。若按那份報告,中國制造業在當前和未來5年內均被視為競爭力最強勁的國家。其實,這種主要依據對全球制造業領袖所作的問卷調查和訪談而得出的結論,沒有太多的實證意義。但筆者相當欣賞該報告將獲取擁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作為制造類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關鍵的做法。畢竟,對中國這樣已擁有巨大規模生產能力和出口市場的經濟體來說,無論是人口紅利還是產業梯度轉移,都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成為過去,唯有人力資本的提升,是永不停止的革命。 以衡量一國工業現代化程度的制造業來說,過去一段時間,得益于國際制造業的技術轉移以及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制造業在規模化生產、技術進步和國際市場份額方面都有驚人的提高,已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世界制造業版圖。例如,1980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僅占世界的1.5%,只及巴西的一半;但到了199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居發展中國家之首,排名全球第八;2000年,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已提升至7%,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2006年,中國制造業有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首度超過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工業大國,占據了15.6%的世界份額。 當然,中國制造業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高,并不能掩蓋與美、日、德等一流工業強國之間的差距。整體來看,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仍然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導,處于國際垂直分工體系中的中低端。由于受到資本積累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限制,中國制造業在參與國際分工時,主要只能充當發展來料加工型的制造業、原材料采購和零部件制造兩種配角。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跨國公司就把中國作為工業品的生產加工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及產成品的銷售都由跨國公司控制,通過大進大出的方式,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中國作為生產加工基地主要賺取人工費用,并實現勞動力的就業。原材料的采購和零部件的制造實行本土化為主,跨國公司控制著研發和市場銷售網絡,中國企業仍然充當著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發展,國際制造業分工方式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即在繼續發展不同制造業垂直分工的同時,制造業內部的垂直分工也在不斷擴大,一種產品可以由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企業共同完成,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高度專業化分工,使得每個國家或地區只從事同一產品中的某些環節的生產。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依然由跨國公司控制,并實行全球采購,從而把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而在這樣的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目前依然處于很不利的地位。 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處于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制造業核心板塊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長期以來憑借高度專業化和價格競爭為利器的制造業集群普遍經受了一段調整期,部分企業倒閉或者外遷至越南、印度等價值洼地。預計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企業的利潤擠壓可能會持續,企業破產風險會升高。盡管一部分制造業企業的破產可以為優質企業的發展讓出更多資源和市場空間,但在缺乏自主創新技術的制約下,中國制造業要在短期內實現整體升級,并不現實。 不過,中國遲早要告別以成本為利器的產業競爭優勢時代。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達國家的領先企業針對中國的技術打壓和品牌鎖定,以及握有成本比較優勢的新興經濟體企業的持續追趕,將是擠壓中國產業競爭力的常態性存在。為此,中國仍需通過嵌入全球生產網絡來提高技術能力,筆者以為,至少可以在深耕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自主品牌的國際化推廣上,力爭在若干重要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