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23 作者:張俊偉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
|
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調整,使產業升級的話題熱了起來。產業升級是和居民收入增長、社會需求結構調整聯系在一起的,也是和上輪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中,社會資本大量涌入鋼鐵、建材、有色等產業,導致社會投資大量過剩、急需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聯系在一起的。經濟周期的低谷時期,就是消化過剩社會投資,進一步確認市場信號和新興產業,為下一階段快速增長奠定基礎的發展時期。 和以前不同的是,經過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已大幅提升,工業體系更加完善,多數工業產品在國內都有生產。但是,中國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不是“我無人有”,而是“我有人優”。因此,對國內大多數企業而言,所謂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不是說要放棄既有產品的生產,投入到“高科技產業”中去,而是在“做精、做細”上下功夫,通過細分市場、強化市場定位,全面提升產品性能和市場形象,牢固樹立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市場領先地位。 高端品牌不同于大眾品牌,它強調特色,張揚個性。高端產品的生產企業不是市場追隨者,而是市場創造者和市場引領者。特殊的市場定位,決定了高端品牌并不適用規模化生產的經營理念。而過去30多年來,國內企業大多采取了依靠引進技術,著力通過大規模生產和建設銷售網絡來充分發掘國內市場的發展模式,從而形成了強調規模和數量、看重發展速度的思維定勢。隨著國內外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發展方式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挑戰。要推動產業升級,企業生產要邁向市場高端,就必須揚棄既有的思維定勢,著力在細分市場、深耕市場上下功夫。深耕市場是需要積淀的,只有長時間浸潤于特定市場和專業領域,才能贏得客戶的認同,才能精準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才能擁有精湛的專業加工技能。因此,建立長期互信、共建共享的新型勞資關系勢在必行。 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勞動力嚴重短缺,企業推行終身雇傭制,把企業發展與員工未來緊密聯結在一起,推動了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全面推行新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至上,強調團隊精神的終身雇傭制、艦隊護航精神被摒棄。經過20年的艱難掙扎,日本雖然徹底擺脫了泡沫經濟的負面影響,但也沒有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客觀而冷靜的反思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全面引進英美式的、強調短期業績的勞動用工關系和報酬體系,雖然有助于激發個人創造性,但也加劇了社會收入差距、削弱了社會認同。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重大技術的突破,新興產業和商業新模式的出現,不僅需要有硬件設施提供的物質基礎,更需要有專業人才和相關專業技能的積累,需要形成有利于激發社會創新精神的社會創業生態。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和規則作為保證,將有發展前景的創意、優秀管理人才、社會資金有機結合起來,要有效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功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是不現實的。當前,一些地方急于“彎道超車”,實現“超越式發展”。他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建設,把“筑巢引鳳”乃至“騰籠換鳥”作為促進產業優化與升級的主要措施。其背后的基本邏輯,大多仍然是硬件基礎設施適當超前發展的傳統思維,但這種“目中無人”的思維習慣已經不適應形勢最新發展的需要。 所以說,無論是傳統產業“奮起直追”,還是新興產業“迎頭趕上”,我們都需要跳出利潤與工資“零和博弈”的窠臼,引導企業與員工建立互信、共享的勞資關系,改善員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激發員工創造潛力,促進員工個性發展,真正把企業建設成勞資雙方合作共贏的社會平臺。反過來,廣大員工只有解除了后顧之憂,才能夠安下心來,潛心鉆研業務技能,使產品和服務精益求精。從這個角度講,產業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真正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