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江蘇沭陽"全民招商"鬧劇頻頻
沭陽是一個大政府主導經濟的典型案例。這個案例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值得作為解剖的麻雀,用來研究中國縣域經濟制度,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找一個不那么捉襟見肘的新路徑。 江蘇沭陽發明了一種“招商引資第一責任人代理負責制度”,就是將政府全部單位都納入招商管理考核體系,如果招商任務完不成一把手就要成為代理一把手,以示警告;如果繼續完不成,就可能被降職為副書記。于是,那里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都成了招商局,媒體形容說“沒有與招商引資無關的人,沒有與招商引資無關的單位”,甚至很多不相干的部門如檢察院這樣的部門政府都動員他們利用各種人脈關系和資源去招商引資。 沭陽只是中國大部分地方政府的代表,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招商,而所有的部門都必須圍著這一中心工作轉。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政府完全成了一個大型代理公司。這與政府的職責主要提供公共產品的常識大相徑庭。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源動力是什么?其一,經濟發展以及GDP幾乎成了考核政績最重要的標準;其二,一個項目從談成到落戶再到最終生產全程提供大量尋租空間。單憑這兩點,就足以調動全部政府人員參與到大規模的招商活動。誠然,地方政府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這么做同樣有不少客觀上的苦衷。在競爭相對自由的市場上,各種生產要素是自由流動的,也就是說“商”或者“資”的流動往往與政府的主觀愿望沒有太大關系,如果說富裕地區或者工業發達地區有較好的區位優勢,那么貧困地區同樣有自身優勢,如資源、土地或者稅收。在擁有這幾個優勢的前提下,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固然需要做招商努力,但也不至于到了目前這么夸張的程度。現在的情況只能說明一點,國內市場仍然沒有到市場要素流動相對自由的程度,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國內市場人為分割嚴重,市場要素流動到貧困地區往往要增加大量的附加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急于發展本地經濟的貧困地區政府只好到處出擊,以人脈、關系等各種手段進行招商引資;同時,還說明一點,這種情況下招來的企業往往多數是被先進地區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因為只有這樣的企業才最在乎勞動力成本和稅收、土地政策,而且,這些通過各種非市場因素招來的企業也往往比較難產。事實正是如此。以江蘇沭陽為例,不少招進來的大項目進展并不順利,不少工廠停工,閑置的工廠土地累計至少在千畝以上。 縣域經濟競爭制度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重要制度性原因,這種制度造就了地方經濟的繁榮。但帶來的問題同樣明顯,一旦經濟發展的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承受力達到招商引資的上限,那么招商引資只會成功率越來越低,反過來,成功率越低,地方經濟的發展就會越依賴于政府招商,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說政府有各種服務職能的話,各部門至少應該先完成本職工作,但在當下地方政府運作中,恰恰有很多部門沒有辦法好好履行自己的職能,倒成為核心政治任務的配合部門。換句話說,我們仍然停留于舊政治體制下,在這種政治體制下,一切黨政工作都要圍繞核心政治任務開展,有些與其無關的政府職能卻往往被忽略。 經濟發展是當前第一任務,但經濟的發展和大政府主導經濟是兩碼事,并不是政府掌控一切,經濟就能發展得好。我們的改革方向應當是在經濟活動中減少政府的分量,增加市場的分量,削弱政府的多余控制力,增強社會的自主性。當前的中國經濟走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峰,GDP達到了世界第二,然而,這樣的一種發展經濟的整套制度并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走得更遠,沭陽是一個大政府主導經濟的典型案例。這個案例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值得作為解剖的麻雀,用來研究中國縣域經濟制度,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找一個不那么捉襟見肘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