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19 作者:譚浩俊 來源:證券時報
|
|
|
國家發改委剛剛發布的36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7月份36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1.61%。而從7月份的房價數據來看,兩種現象也值得關注:一是一線城市繼續維持“量跌價滯”的格局,房價繼續堅挺,銷售啟動不明顯;二是二三線城市出現了“量升價漲”現象。為此,國家發改委要求,各地應繼續做好穩定房價工作。 此輪調控被譽為“史上最嚴厲”的一次樓市調控,但自4月中旬政策出臺以來,也遭到了開發商“史上最強硬”的抵抗,政策出臺整整4個多月,房價依然巋然不動,這可能連決策層也沒有想到。 現在的問題是,上一輪樓市調控雖然政策嚴厲度遠比不上這一次,但政策出臺不久,就出現了開發商、投資客恐慌的現象,資金鏈斷裂、斷供等顯示政策威力的現象也在全國許多地方出現,并由此帶動了房價的迅速下降。 很顯然,此輪樓市調控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政策的明顯作用與效果,開發商、投資客等也沒有暴露出明顯恐慌的跡象。 只要開發商、投資客不恐慌,房價就不可能下降,樓市調控的作用也就難以體現。那么,解決買房難、買房貴的問題也就沒有希望。而要讓開發商和投資客恐慌,指望通過市場手段,是辦不到的,更不要說目前樓市一片亂象。只有充分發揮政策的調控作用,把開發商、投資客逼到懸崖邊,他們才有可能做出降價的姿態和行為。 經過前四個月政策的持續發力,一些開發商、投資客已出現底氣不足的現象。但還有很多人抱住既得利益不放,死扛房價。政策的任何一點松動,都可能使他們在與公眾的利益博弈中占據上風,使購房者再次處于恐慌狀態。 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的是,近期一些部門、行業發出的聲音,令輿論和公眾深表擔憂。首先是中房協相關負責人關于暫緩出臺新的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建議,讓公眾感受到有一股力量正在暗自為開發商鼓勁、打氣。而住建部相關負責人關于空置房與高房價沒有直接關系的言論,又似乎在提醒投資客,炒房沒錯。這樣弄不好剛剛出現的開發商、投資客恐慌,又會在瞬間全部轉嫁到購房者身上。 說實話,樓市調控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讓開發商、投資客恐慌,讓房價出現無休止的下降。但是,在房價虛高、樓市泡沫泛濫的情況下,如果開發商、投資客連恐慌的感覺都沒有,樓市的泡沫還如何能夠擠掉呢?房價還如何能夠回歸理性呢?如果開發商感到恐慌,樓市的話語權就有可能發生一定的轉移,讓購房者具有一定的話語權,這也是樓市健康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 我們希望最終的結果是,無論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投資客都沒有恐慌的感覺,開發商能夠完全根據市場需要和購房者要求開發住房,投資客不再惡炒住房,購房者能夠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購買到屬于自己的住房。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