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11 作者:新京報社論 來源:新京報
|
|
|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分析舟曲泥石流成因時,特別談到地質災害自有的特征,比如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也是此次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有些地方植被茂密,不易覺察植被下面地質結構的危險性,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地質災害地點處于我們的監控之外。“有一句話說地質災害防不勝防,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要防上加防。”徐紹史說。 地質災害防不勝防,“我們要防上加防”,這句話對于全國很多地方來說,具有現實意義。各地應該從舟曲泥石流事件中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巨大破壞性與危害性,所以,有關部門立刻行動起來,與民眾一起對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普查,乃當務之急。 雖然,地質災害有其隱蔽性、突發性的特點,而且有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處在監控之外,但是,只要能夠真正實現“防上加防”的理念,不遺余力建立周密的地質災害的監控和預防機制,也能夠將地質災害造成的破壞降到最低。 汛期尚未過去,對全國而言仍然處于一年之中地質災害高發的時期。此刻,預防地質災害的最大敵人是政府與民眾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或許,有很多地方政府仍未對地質災害隱患足夠重視,而很多民眾也認為地質災害與己無關。 8月9日,北京市氣象臺相關人士介紹,北京是發生地質災害較多的城市。目前統計顯示,全市存在發生地面沉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各類地質災害的隱患地區超過500處。其中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村落達200多個,18個風景區位于地質災害高發帶中。這實際上意味著,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不只是那些山區的居民,而且也包括那些景點的游客。這種表態無疑值得肯定,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體現出了一種憂患意識。只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政府和民眾才會積極行動起來去“防上加防”。 防治地質災害是政府的事,也是民眾自己的事。全國范圍的排查不可能只靠有限的幾個政府部門人員,所以,如何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也是要考慮的問題。民眾對自己居住地的地質災害隱患最知情,他們的信息也往往非常有價值。政府應鼓勵和引導住在山區的村民看看房前屋后,查查居住地附近有無地質災害的隱患。發現隱患能夠迅速報告政府部門,而政府部門要迅速查看,積極回應民眾反映的問題———如此,使得政府與民眾形成良好的互動。 更重要的是,面對如此之多的地質災害隱患,政府應該建立起以基層民眾為主體的地質災害監控、報告、勘察與應急機制。讓這個機制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就能夠自動運作,及時發現并轉移民眾,從而將危害降到最低。 據悉,截止到9月底主汛期結束前,北京市國土資源局要求各個分局結合汛情變化、氣象預報等因素,對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一次全面再排查。這非常必要。事實上,國土部也建議,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性工作。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實質上已經不能再等。 當然,有關方面更應該著眼長遠,致力于解決目前地質災害防治機制中的一些棘手問題。這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一個有著充沛資金支持和專業素質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必能夠大大降低地質災害的危害,也真正能有效地做到“防上加防”。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