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08 作者:熊丙奇/學者 來源:新京報
|
|
|
如果大學資源是否開放、怎樣開放,都經過充分的討論,而不是由學校單方面做出,是不會存有爭議,引起學生“怨聲載道”的。 酷暑當頭,某高校醫(yī)學院學生小仲本想去學校室內體育館打場籃球,無奈卻被告知籃球館已被“對外包場”。記者調查發(fā)現,這樣的情況在滬上多所高校屢見不鮮。(《新聞晚報》8月6日) 對此,各方有各方的立場。在學生來看,自己是學校的學生,交了學費,學校的公共體育場館,當然應該可以使用。而在校方看來,現在是假期,學校體育場所利用率并不高,出租是為了開放資源、盤活資源,而且,這也是學校體育場館生存的需要,日常的維護費用需要靠對外經營解決。 學校的如此盤算并沒有錯,但操作卻有錯,其錯誤就在于,沒有建立與學生的溝通機制。在國外高校,學生放假,學校的資源是被積極盤活的,包括學生宿舍,除了國際學生外,當地的寄宿生,在放假時是被要求將行李搬回家的,因為騰出來的學生宿舍,將作為臨時旅社,賺一筆錢,貼補學校辦學費用。這甚至被認為是國外大學精打細算。學校的這種做法,并沒有產生校方和學生的沖突與矛盾,因為這是經過充分的協(xié)商、溝通,有言在先的。 國內大學資源的假期利用,現在處于“兩難”。閑置不用,頗為浪費;而盤活利用,比如將教室出租、將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卻又招來非議,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一方面,還有人懷疑經營得來的收入進了小金庫,并非納為辦學經費。兩相比較,大多學校選擇不惹是非,寧愿浪費。所以,假期中到一些高校,尤其是去一些郊區(qū)的大學城,會發(fā)現教學樓、宿舍樓大多人去樓空,寶貴的學校資源白白地閑置近3個月。 其實,建立學校和學生良好的溝通機制,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對于學校辦學資源的社會開放,學校可以將這作為一個議題,提交給教師委員會和學生委員會,根據校內師生的需求、開放之后對校園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影響等各種因素進行討論、審議,就會達成辦學資源利用、教師利益和學生權益的平衡。如果是否開放、怎樣開放,都經過充分的討論,而不是由學校行政機構或者相關場館管理部門單方面做出,在具體開放過程中,是不會存有爭議,引起學生“怨聲載道”的。 不僅校園體育場館的開放如此,圖書館、實驗室的開放,甚至接待外來參觀、訪問也應該由師生共同參與決策。這也是保障學校的管理措施能長期堅持的重要機制。近年來,不少學校的校園管理措施受到社會關注,而每當社會有議論,學校就會對管理措施進行適當調整以進行象征性的回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管理措施,不是學校民主管理、決策的結果,在各種議論中,尤其是上級管理部門的壓力下,學校的行政機構沒有堅定執(zhí)行措施的“底氣”,規(guī)定也就成了“變色龍”。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