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29 作者:石敬濤 來源:證券時報
|
|
|
據媒體報道,曾于本月初發布過《2010年國家信用風險報告》和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評級的大公國際資信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透露,4月中旬,美國政府已將大公資信進入美國市場的申請列入拒絕程序。 本來不是一個糾結的人,而今卻對大公資信進軍美國市場遭拒的新聞有點糾結了。說實話,心里挺盼著大公資信趕快“國際化”起來的。因為,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有著讓人不可想象的能量。如同弗里德曼所說,“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里,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用債券降級毀滅一個國家”。大公資信如能國際化,不失為中國國力強盛的一個標志。 但是,不得不承認,大公資信進軍美國市場遭拒,并不意外。因為平心而論,無論是我們的個人、社會還是國家信用,都還比較低。近幾年來,誠信(或信任、信用、信譽)問題已經一度成為中國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國社會學研究專家鄭也夫先生及其著作《信任論》認為,中國社會在人格信任與系統信任兩種結構中都出現了危機。而弗朗西斯·福山在其《社會信任》一書中,也認為中國是低信任度的國家。 學者的這種憂心忡忡其實并非空穴來風。近年來,以各種彩票弄虛作假案、足球黑幕、食品安全危機以及我國每年40億份合同中履約只有50%多等諸多事實表明,一場信任危機正在侵襲著中國社會。官員或者說政府失信的公共事件,更是屢見不鮮。比如,前兩年某政府管理部門對于證券市場印花稅的出爾反爾及“辟謠”風波而導致的股市大跌,比如“全國牙防組”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權威認證”及濫用政府信用,再比如官員的腐敗、形象工程等等。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說政府或者官員失信導致了公民失信、拖累了社會公信,其實并不為過。再看看與信用評級最貼近的金融機構,其信用讓公眾評一下級的話,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最近各大銀行不聲不響私漲ATM取款手續費,各種各樣的“霸王條款”早已讓民意怨聲載道。 打鐵還須自身硬。說實話,別說是外人質疑,就算是國人,有幾個不對信用趕超美德日犯嘀咕的?而這,也正是讓我們“糾結”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在信用評級領域,我們也渴望有我們自己舉足輕重、令人信服的話語權。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信用建設方面,我們還有很多見不得人、拿不出手的地方。 啥時候這些方面做好了,也許我們就不會再對諸如大公資信進入國際市場遭拒的這類事情而糾結了,而是可以雙手叉腰理直氣壯地質問:憑什么?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