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研究員李廣乾在本報發表題為《“智慧地球”是個什么“球”》的文章,認為“智慧地球”其實是IBM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提出的市場競爭策略,其中包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商業安排及技巧,我們不應輕信更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否則將對我國IT產業發展以及信息化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7月11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與李廣乾再次談起上述話題。
盲目跟風會掉進“監控”陷阱
中國經濟時報: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在中國傳播很廣,大家都喜歡“智慧地球”,很多地方聲稱要建“智慧城市”。您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李廣乾:這說明IBM抓住了我們的信息化軟肋。
人家一提出“智慧地球”,很多人實際上是在盲目跟風,我們缺乏一批真正懂得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人。“智慧地球”受追捧,恰恰反映出國家信息化協調管理職能和機構的缺失。我們曾有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08年給撤銷了,從而造成“信息化”協調機構的缺位,兩年以來整個信息化建設領域實際上處于“無作為”狀態。就在這個時期,IBM提出了“智慧地球”,就像給國內一潭死水的信息化建設領域投下一顆重磅炸彈,整個市場也就立即被煽乎起來了。
中國經濟時報:包括您在內的一些學者都提出了要警惕IBM公司在中國宣傳和推廣“智慧地球”對中國的信息安全的威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憂慮?
李廣乾:這和美國的反恐策略、產業控制有關。具體講,就是“9·11”事件發生后,美國政府立即出臺了《愛國者法案》,試圖運用技術和法律手段去阻止或避免恐怖主義襲擊再次在美國發生。對于該法案,人們關注最多的是銀行金融與圖書館信息安全審查,但是它也將直接涉及到大型互聯網運營商客戶的商業數據隱私問題。這個法案,對微軟、IBM這樣的企業制約實際上非常大,因為他們的商業客戶也同樣暴露在政府行動之中。作為客戶,我在跟你簽服務商合同的時候你可以保證我的隱私,但是美國政府不會給你保證;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的中國企業采用IBM的平臺,那就只能受制于美國的《愛國者法案》。
如果我們的商業活動可以被隨時監控,商業數據隨時可被調用,那么作為企業,你還有什么秘密可言?如果我們有很多重要的行業數據在微軟、IBM這樣的企業手上,那么潛在的風險就實在是太大了。
“云計算”風險會導致“毀滅性損失”
中國經濟時報: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技術創新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吸取別人所長,為中國未來互聯網科技發展服務,無可厚非,難道我們一定要對“智慧地球”持排斥態度?
李廣乾:我剛才講了,“智慧地球”對中國的信息安全和產業發展其實都存在威脅。那么它究竟嚴重到什么程度?認識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提到另一個新興詞匯:云計算。
IBM的“智慧地球”少不了云計算,或者說是以云計算為基礎的。云計算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已經超越了一般的IT服務外包,已經從企業輔助功能服務切入到企業的核心業務決策。可以預期,未來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將對經濟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它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單個企業和產業,而且能夠控制所有接入云計算服務的企業和產業。
考察IT產業發展的簡要歷程,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的巨大潛在價值。在早期的計算機單機時代,微軟和INTEL結成的企業聯盟(Wintel)控制了整個計算機市場;近十年來的發展則見證了互聯網時代以谷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技術的巨大威力;未來十年我們將迎來云計算和物聯網時代,體驗IT技術的更大威力。這也就是IBM竭盡全力推廣“智慧地球”的主要原因。
在云存儲這樣的服務中,萬一發生了技術或服務方面的問題,對客戶來說容易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舉個極端例子,如果云存儲基地發生地震,數據全部丟失,怎么賠償?這在法律上難有明確規定。但對于云計算提供商來說,不可能賠太多,最多賠付10倍的租金,但10倍租金能有多少錢?客戶肯定不能滿意,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損失將是毀滅性的。因此,云計算提供商和云計算客戶之間實際上存在一個巨大的利益反差,當事雙方被置于極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只有等到云計算形成了一個相對競爭的市場格局、云計算客戶能夠在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之間自由選擇、從而確保其業務連續性的時候,云計算才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