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21 作者:宏源證券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員、教授 陳夢根 來源:證券時報
|
|
|
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這一特保措施引起中國強烈不滿,商務部13日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汽車產品和肉雞產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審查程序。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間貿易、投資保護主義仍在持續升溫。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出口產品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中國出口占世界總量的8%左右,而所受到的貿易保護訴訟卻將近20%,并呈上升趨勢。據世界貿易組織(WTO)8月24日發布的數據,中國上半年出口5217億美元商品,略高于德國的521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和所占市場份額的上升,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貿易爭端的增加,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無疑,中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 美國今年4月份啟動輪胎特保調查對我國產品出口的負面影響早已顯現,印度、巴西、德國等國家緊跟著對中國的輪胎、太陽能電池板等出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針對越演越烈的對華反傾銷、反補貼案例,中國應從戰略的高度采取有理、有力、有節的態度理性應對: 首先,應加強國際間貿易談判、協調與輿論宣傳。當今,經貿關系已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國際間貿易談判,協調雙邊和多邊經貿關系,盡可能通過談判解決國際貿易糾紛,并通過加強國內外輿論宣傳,消除外方少數人、媒體的歪曲、誤解、夸大與片面認識,爭取和諧的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同時,中國應加快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談判。眾所周知,德國多年來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所涉的貿易摩擦卻相對較少,原因之一就是德國對歐盟內國家出口占總出口額的65%以上,區域內出口大大降低了貿易摩擦系數。 其次,中國企業應積極應訴。早期,中國企業或行業組織對外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多數放棄應訴,近年來涉及各國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的總體應訴率已上升到60%至70%,其中涉及美國和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我國企業的應訴率已達到100%。 其三,應充分利用WTO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爭端解決機制是世貿組織的重要機制之一,為各成員提供了一個公平、合理解決爭端的平臺。2009年7月31日中國政府就歐盟對中國緊固件采取的反傾銷措施提起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標志著中國政府開始積極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維護自身利益。但是,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曠日持久,且容易受到政治、經濟、磋商技巧等非貿易因素影響,對貿易保護主義者威懾不足。 其四,適當采用貿易報復手段。貿易報復也是減少貿易爭端、為國際經貿創造平穩環境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適度采用貿易報復等反制措施,有助于遏制貿易伙伴的保護主義傾向,中國理應將貿易報復措施納入貿易政策工具之中,用于維護對外經濟交往中的正當權益。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中國應加快經濟轉型進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過去那種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中國應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一方面,應堅持擴大內需的政策方向,逐步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的過度依賴,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對經濟拉動更為協調、均衡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應加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雖然近年來機電產品在出口總額中占比上升到50%以上,但總體來看,中國出口主要仍集中于低端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不高。低端產品出口競爭較為激烈,往往更容易引發反傾銷制裁。為此,中國應大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鼓勵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出口。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