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確立了我國2020年躋身世界人才強國行列這一目標,這的確令人欣喜。而面對我國當前的人才現狀,如何能夠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呢?我們不妨先講一個關于人才的故事: 1929年,年僅26歲的馮·諾依曼接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封客座教授聘書,并承諾如果他愿意留在美國定居,將增加薪金并一年以后聘為正式教授,這意味著更加優厚的研究條件和待遇。此時的他,不過是漢堡大學的一個兼職講師,不過這并不是因為他水平不夠,恰恰相反,此時的他在學術界已經聲名鵲起。但當時德國大學的學術體系更在乎資歷和行政官員的評價,毫無疑問,博士畢業僅僅三年的諾依曼很難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于是諾依曼欣然接受邀請,遠赴美國,并與愛因斯坦一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的首批教授。在其后來的學術生涯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二進制”和“程序內存”思想,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諾依曼的故事,是美國人才戰略的一個經典案例。而與他幾乎同時,有一大批歐洲科學家因國籍、種族、血統、出生地、資歷等原因,離開歐洲奔赴美國,這其中不乏愛因斯坦、“中子物理學之父”費米、“火箭之父”馮·卡門、“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等頂級科學家,這對于奠定美國世界頭號強國地位,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諾依曼等一大批科學家的經歷,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不拘一格,尊重人才,是美國得以吸引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而尊重人才,不單單是一句話,而是一個體系,涵蓋了人才強國戰略的方方面面。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言,要切實做好人才服務各項工作,努力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服務人才工作,最重要的莫過于做到人盡其才,能夠讓其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就,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業聚才育才”。而要發揮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須擁有一個充分發揮才干的空間和平臺,即“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如果德國的大學能夠不囿于傳統的學術資歷,給諾依曼一個更大的空間,那么也不會失去這樣一個杰出的人才。 除此之外,對于人才還應給予足夠的寬容,要鼓勵創新、愛護創新,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營造鼓勵創新、容許失誤的工作環境。楊振寧曾經這樣評價“氫彈之父”泰勒:“泰勒幾乎每天都有十個新想法,其中有九個半是錯誤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氣對那半個正確的想法進行大膽的創新。正是憑著每天半個正確想法的創新積累,泰勒博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無疑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 營造良好工作環境之外,還應當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顧之憂,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要關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條件,解決好他們在住房、醫療、就業、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這同樣是服務于人才工作。 上世紀初的美國,科技創新實力遠遠落后于歐洲,然而正是因為其采用了正確的人才戰略,得以一舉躍升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如今我國的發展正處在轉型關鍵時期,唯有不拘一格培育人才,發掘人才,才能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