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3-17 作者:馬光遠(執業律師、經濟學博士) 來源:鳳凰網-鳳凰財經
|
|
|
“兩會”期間,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曾經表示:“北京今年已經很難再產生地王了。房價也好,地價也好,不會再出現去年的瘋狂了”。但“兩會”剛一落幕,北京在一天之內就產生了三個“地王”。 在3月15日這一天,北京總共成交6塊土地,總金額達143.5億。其中,大望京地塊和亦莊地塊分別以27529元/平方米的樓面價格、52.4億元的土地總價,刷新本市土地成交紀錄,成為新的“單價地王”和“總價地王”。但還不到幾個小時的工夫,“單價地王”就被下午競價的東升鄉薊門橋地塊奪走,該地塊的實際樓面價格超過30000元/平方米。 一天三個“地王”,讓本以平靜的全國房地產市場再起波瀾。在歷經一年的瘋狂,房價的走向未定,調控政策頻出的敏感時期,是誰有如此巨大的勇氣,將拍賣地段的房價硬生生拔高了至少20%以上?答曰:央企!3月15日的拍賣會,幾乎又成了央企獨孤求敗的舞臺,最終,遠洋地產,中信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總公司旗下的房地產公司競得了三個“地王”。但這三個“地王”的記錄在本月28日注定要被“中服地塊”打破,該地塊起拍價被定位50億,保守估計可以拍到100億左右。 溫總理在“兩會”上“堅決抑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政治承諾尚在耳邊,央企卻“用腳投票”,以實際行動對未來的房價走勢給出了明確的回答。以創造了樓面價格的望京地塊為例,目前望京在售項目均價也就在25000元/平方米左右,二手房均價不過20000元/平方米,而望京村一號地的樓面價格卻高達27529元/平方米。考慮到2009年,正是由于遍地開花的“地王”和過剩的流動性這兩大推手,導致房價暴漲,因此,央企在當下非常敏感時期堅決拿地王的行為,無疑成為民眾判斷未來房價的標尺,真如此,則意味著以“國十一條”為代表的調控房價的政策目標再次落空,溫總理前段時間表示“本屆政府一定會讓房價保持在一個合理價位”的莊嚴承諾無法兌現。 一些人認為,央企也是企業,企業的使命之一就是公司利潤最大化,這話要放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當然沒有錯。然而,實際情況是,目前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128家企業,以房地產作為主業的只有16家,但涉足房地產投資的卻至少有80家。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的央企并沒有專注于做強做大主業,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而是通過投資房地產等非主營業務,博取短期收益。特別是,我們看到,敢于制造“地王”的央企,相當一部分的第一主業并不是房地產,中國人壽,中國電信,中電集團,中國煙草,甚至中國兵器裝備總公司,這些只是在中國依靠一定的壟斷地位獲得行業領頭羊地位,在國際同行里競爭力羸弱的企業,卻將主要的精力放到了投資房地產上來,不務正業自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些央企之所以熱衷于造“地王”,炒房地產,原因不外乎三點:其一,這些國字頭的企業依靠強大的勢力,更容易獲取信貸資源,在投資實業贏利微薄的情況下,他們將銀行的信貸資金轉向暴利的房地產;其二,這些央企主業的贏利狀況差強人意。2009年,128家中央企業的利潤近8000億之巨,但如果從利潤的分布來看,差不多前40家央企的利潤占全部利潤的95%;前10家企業的利潤占到了全部利潤的75%以上,而排名考前的央企,差不多都是壟斷企業。也就是說,盡管央企利潤總額龐大,但總體上看,除了壟斷企業之外,絕大多數央企的主業是不賺錢的,他們需要房地產這個暴利行業來粉飾利潤。以中建集團為例,房地產雖不是其主業,但利潤貢獻率達到了40%以上;其三,一些企業的巨大壟斷利潤并未上交,而是被企業留存,但留存的利潤并沒有用于發展主業,而是拿去投資利潤豐厚的房地產。 在當前情況下,央企制造地王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央企作為中央企業,其一舉一動并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容易被解讀為其瘋狂拿地代表了政府對房地產的真正態度,擾亂國家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其次,一些主業非房地產的央企,大力投資房地產,不務正業,有違國家對央企的戰略性定位,央企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贏利,而是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培育自主品牌,不是放著主業不做,去炒房地產;其三,在當前房價高企,投資房地產面臨極大風險的情況下,央企無視風險炒作地王,一旦虧損,需要銀行和全國人民買單。而且,在央企本身亦官亦商的情況下,一旦央企深度介入房地產,房價調控政策又會增加阻力,影響政策的公信力。 其實,對于央企投資房地產的行為,國資委相關文件早有限制性的規定,“國十一條”也要求規范央企投資房地產的行為,但由于缺乏執行力而形同虛設。筆者建議,國家出臺專門的政策規范央企投資房地產的行為,除了16家專門的房地產企業之外,應該明確禁止其他企業投資房地產,已經投資的,應該通過劃轉或者拍賣的方式退出。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中央企業,更應該立足于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建設,提升企業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而不是一窩蜂地去炒地皮。當一個國家的大企業都去投資房地產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上市的圈錢的大多是一些房產商和金融巨頭的時候,這個經濟體是沒有多大競爭力的。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