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2-08 南方都市報社論 來源:南方都市報 |
|
|
|
繼去年小紅馬退出快遞市場銷聲匿跡,今年1月又有DDS倒閉引發關聯數千家企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給數量達萬家之多的中國快遞業當頭棒喝。中國快遞咨詢網日前預計,2010年民營快遞企業的數量將減少30%以上。 僅從DDS倒閉事件本身觀察,人們不難發現其偶然性。通過自營店盲目擴張,引發行業惡性競爭,卻并沒有控制擴張伴隨的高風險,反而利用價格優勢綁架商家使用“代收貨款”,這些都為DDS倒閉烙上無法洗脫的原罪。加上店主一走了之,上百家網店如骨牌般倒掉,其間對社會穩定的沖擊及其所引發的混亂與不安,更是不可原諒。按道理說,這樣不負責任的企業倒閉應當令市場和同行額手稱慶,歡呼市場優勝劣汰的鐵律為業界清理門戶,更令人展望行業前景之光明,但珠三角乃至全國快遞業非但未見清理門戶之快意,反現兔死狐悲之傷懷。 這是為什么?自然,DDS的敗筆,但凡行內人士都能數出個一二來。但過于深究DDS所奉行的棋局險手并不足夠,倘若脫離了整個棋盤的競爭環境的分析,各個被決定的棋子之對錯,又何足令人窺得全豹?2009年7月郵政部門與快遞巨頭進行了一場關于150生死線的論戰,其實自2003年11月《郵政法》修改稿第五稿時,論戰就一直在持續,雖然在外資與民企的一致抗爭下,郵政專營信件的重量上限從2003年的“500克以下信件寄送由郵政專營”,改成2004年第六稿的350克以下,再到2006年8月第八稿的150克以下,最后落到2009年的“同城快遞50克以下、異地快遞100克以下由郵政專營”,但業內一致認為,法規一旦落實,大部分快遞行業將折損超過1/3的業務。快遞民企痛言:“今天將我們民營企業擠垮了,明天四大國際物流集團進來,郵政系統怎么和人家斗?” 當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時,擴大經營規模攤薄成本以尋求規模經濟效益,是企業屈指可數的選擇之一。而從商業模式選擇看,直營管理相對規范,風險控制難度比較小,自營加盟則有擴張迅速但風險控制成本高的特點。利弊權衡之下,順豐快遞選擇直營,成本遠遠高于DDS,而占據自營加盟最大份額、擴張速度最快的DDS,則最終止步于倒閉。這就不難理解快遞行業兔死狐悲之惑:天花板下壓之時日益迫近,民營快遞企業無奈匍匐于地板覓食,這才是導致各種不擇手段的競爭模式紛紛出爐的原因。與高坐臺上坐享厚利者相比,在底層角斗場殊死廝殺的對手,見到同儕自噬其身,怎么能不產生“下一個該輪到誰”的死亡聯想? 回顧近年發生的民營企業道德危機不難發現,權力結構扭曲與監管缺失始終是導致民營企業競爭下流化的兩大根本原因。當民營企業的上游領域利潤豐厚的部分被壟斷企業占據,通過簡單的規模擴張與無良的惡性競爭就成為資本無奈的選擇。以鋼鐵業為例:進入“中鋼協”俱樂部的壟斷鋼鐵企業,由于得到與國際鐵礦簽訂長協礦價的特權,令其通過長期協議價與現貨價的價差來榨取中小鋼鐵廠的利潤,最終導致大型鋼企為了鐵礦期貨價格上漲而成為胡士泰的座上客,而“鋼鐵中國價格”則在眾多中小廠家的中分崩離析。但可悲的是,輿論焦點往往集中于民企在惡性競爭中不斷淪喪的商業道德,甚至連中小鋼企為了自保而采取的私自簽約行為,也成為大肆撻伐的對象。這種政企顛倒、因果錯位的價值判斷,實乃我國經濟的心腹大患。 顯然,眼下的DDS倒閉事件,恐怕更多的是因為其商業模式無法自圓其說,但快遞行業普遍兔死狐悲,則明顯說明DDS采取這一競爭手段的無奈。無疑,只有權力之手遠離市場利潤,扶正規則之手才能重建市場環境,比如與給予國有郵政系統特許專營權相比,像英國那樣取消皇家郵政的特權,轉而給予國有郵政公司經營民間平郵的補貼,更為貼近市場規范。倘若一家DDS的倒閉能換取郵政業的開放,則這不僅是快遞業之幸,也將是中國經濟之福。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