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油井架在新疆準噶爾盆地鉆探。(本報資料照片) | 記者近期在西北調查發現,以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為主導的能源產業近年來在西北地區發展迅猛,已成為支柱產業,在這期間銀行信貸資金大量進入能源領域,能源金融資金的集中度越來越高,銀行信貸資金繼房地產貸款、高校建設貸款后又出現了新的“壘大戶”現象,能源金融潛在的風險正變得越來越大。
銀行資金大量進入能源領域
記者在陜、甘、寧、青、新西北五省區調查發現,銀行信貸資金目前已成為西北能源產業發展最重要的“血液”,能源企業同時也成為了銀行最重要的客戶,銀行與能源之間已是“一損皆損,一榮俱榮”的關系。 以陜西省為例,“十五”期間,全省金融機構對能源產業的信貸投入由237億元增加到了500億元,年均增長22.19%,超過全省貸款平均增幅的6個百分點。大量激增的銀行資金使能源企業成為陜西省銀行最重的客戶,到2005年,陜西省金融機構投向電力企業的貸款已占到中長期貸款的41.7%,投向大戶能源企業的貸款占到45.1%。這種貸款集中度現在還在不斷地加強。據工商銀行陜西分行透露,目前該行已審批貸款的總量中,能源產業占比為32%,而出具貸款承諾函和意向書的總額中,能源產業竟占到70%。 事實上,信貸資金已成為整個西北地區能源工業迅速崛起的主要推動力。據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統計,“十五”期間西北五省區金融機構投向能源行業的貸款余額由2001年的641.4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7.98億元,年均增長19.51%,高于同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年均增速8.11個百分點。2005年西北五省區能源工業總投資達1083.96億元,其中873.81億元是來自金融機構的貸款,貸款占到能源投資總額的80.61%,銀行信貸成為能源建設項目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
能源金融潛在風險不可忽視
西北能源與金融之間,由于近年來能源產業較好的投資回報率,目前似乎是兩者雙贏的關系,但是當記者在調查中把關注能源金融的視野由短期延伸至長期,從擴大企業利潤延伸至防范金融風險時卻發現,目前我國能源金融已集聚了巨大的風險。 據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劉貴生分析,較之其他工業項目,能源開發項目的投資建設周期相對較長,一般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個別項目的投資建設周期甚至長達10年至20年。同時,能源工業又是一個較容易受到經濟周期影響而發生波動的行業。從歷史上看,我國銀行業往往呈現出某一行業蕭條時期誰也不敢“雪中送炭”,而景氣時期大家又紛紛“錦上添花”的信貸趨同行為。目前信貸資金已在能源領域呈現出較高的行業和企業集中度,一旦整體經濟運行出現周期性調整或相關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已經投入到這些行業和企業的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將很難得到保障。 目前一些地方能源金融的風險已逐漸顯現,尤其是部分火力發電企業,由于近年來煤炭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這些企業的金融風險有可能提前出現。陜西省渭南市14家火力發電企業,到2005年時已有12家虧損,總虧損額高達3.85億元,是上年虧損額的7.5倍。而這些火力發電企業資產負責率極高,對銀行貸款又過度依賴。如該地區一家發電廠資產負債率高達115.11%,銀行貸款占到其三期投資額的63%。從市場前景來看,火力發電企業的發展也十分堪憂,據記者了解,目前整個西北地區電量每年已出現多達300多億千瓦小時的富余,很多火力發電廠發電利用小時逐年下降,對此金融機構應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銀行應按經濟規律辦事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西北不少銀行現在已經意識到能源金融的風險,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使得銀行很難按經濟規律辦事來有效規避風險。 目前能源產業對西北各省份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地方GDP和地方財政上有著很大貢獻。據記者了解,“十五”期間,西北五省區規模以上能源工業企業利稅年均增長高達44%,已成為對地方財政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2005年,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規模以上能源工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3%、19%、52%、80%和24%。要發展能源產業,資金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西北很多地方政府在協調能源資金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 據西北電監局公布的2006年西北區域電力監管報告透露,2006年西北各發電企業、電力公司效益都不是很好,不少企業還是虧損的,但是這并不妨礙電力企業獲得大量的銀行貸款。以陜西地方電力集團為例,去年該集團凈資產報酬率為0.96%,全年利潤總額僅有0.22億元,而僅今年3月份,該集團就與陜西省六家銀行達成了融資92.1億元的意向,這些信貸資金一年的利息遠遠高于陜西地方電力集團全年的利潤。事實上,這筆大規模的貸款,政府在背后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雙蘋說,我國銀行資金“壘大戶”的現象已多次出現,房地產貸款是這樣,高校建設貸款也是如此,現在又輪到能源產業的貸款。能源金融千萬不要再走以前的老路,銀行得從“以利潤為核心”的自身利益出發,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劉貴生說,經粗略估算,僅陜、甘、寧、青四省區規劃的“十一五”期間220個重大能源建設項目,就約需8700多億元投資建設資金。若按能源建設中的信貸資金占總投資額40%的保守比例測算,這些重大能源建設項目約需3500多億元信貸資金的支持,銀行面臨的壓力和風險實在太大。 劉貴生建議,國家能否考慮從西北能源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設立能源開發基金,發行中長期能源建設債券,以此積聚社會閑散資金,擴大對能源產業的投資,緩解和釋放能源信貸投放過度集中的壓力及其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