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社會用電減少,以及此前公布的PM
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出現回落,引起國內外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時被提起,有人甚至開始在推測政府將出臺何種新刺激政策,以阻止經濟下滑。 且不說下半年經濟究竟如何,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因為誰都知道今年經濟情況“最為復雜”,未來變數很多,無論是政策調整,還是國內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都會對經濟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后果。即使放緩、減速真的來了,再靠所謂刺激政策能否解決所有問題,也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不可否認,2008年我國推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對于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維持國內經濟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上半年,盡管外需恢復依然不理想,但我國經濟增長仍達到11.1%,說明離開相關政策的支持,保增長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增速并不能掩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所有矛盾和問題,相反在外需前景難測、內需又無法迅速增加的前提下,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一旦政策收緊,經濟增速放慢或出現下滑都很有可能發生。 這就是為什么今年的宏觀調控顯得格外困難的深層原因,它實際反映出一個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即離開政策刺激經濟還能否保持高速增長,或者是單靠刺激政策是否能維持經濟長遠發展?應該說,政策作為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在預防和糾正市場盲目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當金融危機這樣的風暴襲來,經濟面臨崩潰風險的時候,“有形之手”的及時介入會彌補市場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投資者損失。 然而,像人生病一樣,清熱解表的藥只能收到退燒降火之功效,要真正除去病根使其不再發作,必須先找到病源,所謂治標還需治本。刺激政策既為救市而生,早晚有退出的一天。要使經濟恢復應有的健康,必須另尋長治久安之策。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的曲折變化,其實已顯示出單靠政策刺激,高增長難以繼續維持。產業結構不調整到位,經濟運行的大起大落就會反復出現。 因此,面對可能出現的經濟放緩,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倉促出臺政策以刺激市場的表面興奮,而是要從改革體制機制方面著手,排除阻礙經濟轉型的種種不利因素。這種調整也許會造成經濟增速的一定回落,但如果是完善經濟體系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就需要將眼光放遠,沒必要在G
D
P增加多少上過于計較。前一段有人對我國經濟可能出現過熱表示擔心,增速適當放慢,也許正有助為經濟降溫。倘若明知道經濟有泡沫風險卻不敢正視,依然熱衷于短期刺激措施,雖然能維持G
D
P高增長,卻容易給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尤其不可忽視的是,長期以來經濟發展過分依賴政府投資,讓不少人將經濟刺激政策簡單地理解為多發票子,對投資效益究竟如何卻沒有給予應有重視,致使不少投資存在嚴重浪費現象。所以,投資體制中的問題不解決,再多的刺激措施也只能解一時之渴,弄不好還會讓經濟運行中的矛盾越積越多。況且,擴張性經濟政策明顯推高政府赤字,用多了可能導致政府債務危機,希臘的前車之鑒值得我們警惕。 從中央近期密集出臺的多項政策措施不難看出,其重點并非在一般意義上的刺激經濟,而是旨在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如果不認清這一點,仍將經濟形勢變化的希望寄托于某些新刺激政策上,收獲的恐怕多半是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