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在《2010年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中使用了“努力穩定價格總水平,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等字眼,這是自去年實施經濟刺激政策以來,央行首次提出穩定價格總水平。 與此相聯系的是,央行監測的企業商品價格(C
G
PI)已經連續第5個月上漲。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到錢少了:水電油氣煤等輪番上漲,同樣的錢買不到同樣的東西了。于是,人們感覺到,管理好通脹預期成為越來越緊迫的任務。 要管理好通脹預期,首要的任務是要防止過度投資導致的經濟過熱。而防止過度投資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地方的投資沖動。 有兩組數據很有意味。 一組數據是關于中央投資的。今年前三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央投資增速一季度僅增長9.1%,遠低于去年同期的30.4%。2010年是“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實施的第二年,兩年共計1.18萬億元的新增中央投資中,今年需安排5722億元。一季度中央投資直至3月下旬才開始陸續下達地方,僅公布了下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22.28億元。 另一組數據是關于地方投資的。據有關研究機構的統計,21個將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在10%以上的省份,都列出了長長的投資計劃和擬開工項目名單。各省公布的投資增長目標中,東北和西部地區明顯高于東部沿海,黑龍江省的投資增速目標最高,為35%,廣西、吉林、陜西、甘肅四省區為30%,只有少數省份預期目標低于20%。3月下旬,湖北省發改委提出的12萬億元投資計劃,令各方震驚。安信證券首席經學家高善文認為,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投資出現了較明顯的加速。 這兩組數據反映了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從宏觀的、全局的層次來看,需要有效的調控來防止過度投資導致的經濟過熱,并有效管理通脹預期;從微觀的、地方的層次來看,需要迅速的經濟增長保持自己在經濟中的競爭力。 看來,投資的加速器主要是在地方政府。 首先,透視2008年底以來的經濟增長周期,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投資,以新一輪城市規劃、產業轉移為基礎,以地方融資平臺為籌劃者的大規模投資是啟動本輪經濟復蘇回升的動力,現在,這一動力很大程度上還處于加速的階段。其次,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成熟,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態勢日益明顯,這種競爭為地方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源。還有盡管G
D P至上遭到了人們的反思和批評,但是因為G D
P增長的快慢直接和本地區居民的收入(包括地方官員的收入)、區域形象、區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在情感上、價值認同上,還是區域經濟的競爭力上,它都是投資沖動的驅動力量。 所以,在當前經濟趨熱的跡象明顯、管理通脹預期任務日益緊迫的背景下,要充分警惕地方的投資沖動。這種警惕一方面是要考慮到相關調控政策傳導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是要考慮到競爭性環境下地方發展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既保證宏觀目標的有效實現,又保護地方發展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