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同樣遭受了金融危機,但相對于東部地區,我國西部地區依然呈現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超過10%的14個省區市中,西部地區就占6席;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東部增長5.9%,中部增長6.8%,西部增長13.2%;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東部增長26.7%,中部增長38.1%,西部增長42.1%。
事實證明,金融危機不僅給西部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國務院近日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支持西部地區抓住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為西部實現新突破確定了更為明晰的科學路徑。
經過10年的西部大開發,東西部差距開始縮小,西部地區已然站在新的起點上。然而,對于這種形勢絕不能盲目樂觀,西部大開發依然任重道遠。眾所周知,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后,生態環保壓力依然巨大,產業層次依然較低,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瓶頸依然難以打破。而外向型明顯的東部經濟只是暫時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一旦世界經濟復蘇,其反彈的力量會更加強勁。因此,西部地區必須抓住機遇尋求新突破,這樣才能在將來與中東部地區比肩而行,全面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目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觀,但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依然較大。筆者前不久調查發現,秦嶺大巴山交通屏障仍是阻礙我國區域發展的“經濟斷裂帶”。西部大開發前期,各地交通規劃都有意回避秦巴屏障,目前川渝之間已開通4條高速公路和4條鐵路,卻沒有一條高速公路與陜西相通,寶成和襄渝兩條鐵路都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成的,而且運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西部應繼續加強交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彌補先天性“短板”。國務院已明確提出,把西部大開發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財政轉移支付和擴大內需新增投資繼續向西部傾斜。
保護生態環境,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大開發初期,許多人士擔心開發招致生態災難,因此中央一方面加大西部生態環保投入,一方面嚴把西部產業的環保準入關,防止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轍。然而,西部地區要由局部好轉向整體改善,避免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的進一步退化和物種多樣性的喪失,真正實現生態修復,還需創新地區發展與生態補償的政策設計。在地方政府利益驅動下,如何保護西部生態環境,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科學路徑。毋庸置疑,目前西部地區產業低端化比較明顯,各類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少,市場競爭力總體上不強。另一方面,在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中,西部一些偏遠地區吸納高耗能和污染企業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西部要實現新突破,最終取決于其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