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合作和氣候變化上,從美國商務、能源兩位部長用心良苦的聯袂訪華,到最近舉行的首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美方均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和殷切的希望。其中的誠意有幾分?
一戰以來的美國史告訴我們,歷次危機后,美國進行宏觀政策布局,均隱藏著這樣一條軌跡:無論輔助以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何種手段,白宮都力圖將美國企業推到未來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央,甚至充當令全球為之側目的“獨舞者”。如今奧巴馬政府依舊走的是這條老路,其新能源戰略的出發點,就是要搶占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從而穩固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基于這樣的背景,可以想見,遭受“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的美國,在能源合作和應對氣候變化上盛邀中國作為其舞伴,必有其戰略上的謀劃和考慮。
中美雙方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清潔高效能源、保護環境、確保能源安全等方面面臨共同的挑戰,擁有共同的利益。作為世界上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中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而減緩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的災難性后果方面展開合作,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在這方面,中美兩國似乎別無選擇,只能真誠而積極地攜起手來。
然而,這并不能掩蓋美國方面的利益動機。前不久美國商務、能源兩位華裔部長出訪中國,肩負的一大使命就是對華推廣美國式的環保理念、清潔能源技術及節能產品,為美國新能源經濟戰略鎖定價值高達55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商務部長駱家輝在出訪前就表示,他要為美國公司在清潔能源領域尋求貿易機會,“將致力于確保美國公司在這個挑戰中的競爭地位”。駱家輝在訪華時將美國技術和中國市場的結合稱之為“兩全其美”,聲稱隨著中國遭遇氣候問題挑戰,美國綠色科技企業有望抓住機遇填補需求,既能為美國創造就業,又能為中國解決污染問題。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是所謂“碳關稅”的主要推手之一。他在訪華期間有意回避了這一明顯針對中國商品的敏感話題,反而談到了中美應聯合兩國的力量,共同推廣節能理念,探討如何建設節能建筑和清潔電廠,尤其是如何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S),使煤的使用更為清潔。而現實情況是,中國是煤炭大國,能源需求的2/3和發電量的80%要依靠煤炭,由于未來降碳的外部壓力會越來越大,中國目前已與歐盟、英國及澳大利亞展開合作。朱棣文的講話,透露出美國也想深度介入這個領域,與前期進入者逐鹿中國市場。
美國亞洲協會2月初曾發表了中美能源與氣候聯合行動計劃小組(由亞洲協會中美關系中心與皮尤全球氣候變化中心組成)的研究成果。這份題為《共同的挑戰協作應對——中美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路線圖》的報告,將應用于煤炭的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列為優先合作領域,因為該領域不僅對減排的潛在貢獻度最大,而且雙方能從直接合作中獲得巨大收益。從報告給出的具體建議中,包括示范項目到融資安排,可以感受到美國對中國清潔能源市場的高度關切。
此外,在競選總統期間就高舉“清潔能源”大旗的奧巴馬,迅速轉變了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從小布什政府期間的裹足不前轉變為“準備好擔任領導角色”。今年12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美國將以強勢而積極的面孔出現。在這之前,若能聯合中國發出共同應對氣候問題的呼吁,甚至勸說中國作出減排承諾,都會成為美國主導大會的籌碼。有評論指出,美國今后承諾的義務越多,就會越有力地把中國拉到一條船上。或許,這也是美國在能源合作和應對氣候變化上頻頻向中國示好的一個緣由。
對中國來說,與美國在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合作,同樣應當以我為主,兼顧共同利益。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只能承擔與自身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責任和義務,堅守自己的立場和原則,在市場和技術的轉換中獨立地、不受干擾地選擇最有誠意的合作伙伴。
美國總統奧巴馬擬于11月訪華。他想為美國新能源經濟戰略得到什么,又打算付出多少?答案或許就藏在這個收獲的季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