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前,國內有媒體報道,因中國果汁在德國暢銷,引來該國三家著名飲料企業聯手狙擊——將共同推出廣告呼吁德國人“不喝中國果汁”。 這則新聞經網絡轉載后,引發國人廣泛關注,多家媒體紛紛跟進報道,發出對德國企業充滿憤慨的聲討之聲。有人在網上留言“德國人不喝中國果汁,我們為何還買德國車”,更有營銷專家發帖“含淚勸告”德國企業停播廣告。 然而端午節剛過,另一篇報道卻讓我們無語——在所謂“不喝中國果汁”這件事上,德國媒體難辭其咎,但主因卻是我們反應過度! 有記者在德國當地調查后發現,事件真相與所謂“不喝中國果汁”大相徑庭——不存在“不喝中國果汁”的廣告,也不存在“聯合狙擊”中國果汁的問題,甚至也不存在中國果汁暢銷德國的情況。而所謂“三家德國著名飲料企業”根本就是德國邊境曹阿山區(人口不足20萬,面積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三家小型“鄉鎮企業”,員工加起來不過百人。(詳見《國際先驅導報》5月29日報道) 整個事件的真相是,德國曹阿山區的這三家小企業因財力不濟,不久前成立了“廣告共同體”,并針對曹阿地區民眾展開“本土化”的營銷活動,重在說明三家企業是采用當地原料、雇用當地工人,試圖以“鄉土情結”來勸說本地民眾購買本地區企業生產的飲料,并未針對中國果汁。此事被德國《西南日報》下屬的僅在曹阿地區發行的《曹阿信使報》報道,并使用了“廣告反擊低價礦泉水和中國果汁”這樣的標題。然而對照報紙原文,其內容與標題相去甚遠。如原文報道中,“中國果汁”只是出現在背景介紹中,三家企業并沒有提及相關內容,也并未“公開表示”中國果汁是敵人。后有國內報紙轉載了該篇報道,但中文報道中關于德國企業要“趕走”中國果汁、要求民眾不喝中國飲料等內容,原文皆未提及。此后更多媒體及網絡跟進報道,則更加渲染了“不喝中國果汁”這一“主題”。 在此,筆者不厭其煩地贅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并不是想討論如何確保新聞報道客觀、真實,更無追究相關媒體失實報道之意,而是想搞清楚:在面對類似中國產品遭遇“狙擊”的報道時,為什么我們普遍的反應是憤怒而不是冷靜?為什么我們寧愿相信被“狙擊”是事實而不是去了解真相? 或許是因為中國產品在不斷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遭遇的各種歧視、不公正待遇太多了,以至于我們在碰上類似事情時的第一反應自然而然就是“外國人又欺負咱了”,接下來的憤怒、聲討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這并不足以解釋我們的反應過度。先不論國內媒體轉載“源頭”的真實性,僅德國一個地區小報對中國產品的不恭之辭,犯得上國內眾多媒體甚至不乏在全國有影響力者群起而攻之?犯得上網絡爆炒大有“全民聲討”之勢嗎?更何況,這個小報覆蓋的地區不足20萬人口,還抵不上中國的一個縣。 退一步講,即使所謂德國企業呼吁德國人“不喝中國果汁”的事情屬實,我們也不必對此大動肝火,媒體也不應“大動干戈”。區區三家企業僅憑所謂“不喝中國果汁”的廣告,就能讓德國其他企業棄物美價廉的中國濃縮果汁不用,就能讓幾千萬德國消費者棄物美價廉的中國果汁不飲,卻反其道而行之? 所謂“不喝中國果汁”事件過度反應的背后,我們看到,我們對“中國制造”有一點過度的自尊,但還缺那么一點自信——喝不喝中國果汁,買不買“中國制造”,哪個人說了都不算,市場說了才算! 當然,也有人會說,在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仍未見底、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我們對貿易保護主義比較警惕,因此對所謂“不喝中國果汁”事件比較敏感,出現過度反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 對各種不利于“中國制造”的行為和現象,我們是應該警惕、敏感,但要指出的是,在具體問題處理上,一定要冷靜、講究方式方法。自尊心是好東西,但過度的自尊就是不自信,這會使我們糾纏于口舌之快,而忘了更重要的事情,讓問題偏離原本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