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形形色色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應運而生。生意社最新發布的第十一版《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總量已突破1100家,其中僅2014年就新注冊掛牌超過90家。
對此,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CDRC)秘書長、生意社總編劉心田指出,應從三方面著手,解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亟需的規范發展問題。
首先,交易平臺的規范建設從資源整合開始。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電子交易平臺建設存在著大量重復建設的情況,不僅導致了局部惡性競爭,更導致極大的資源浪費,內耗嚴重。主要體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交易品種同質化:據生意社統計,在總數為200家的重點監測對象中,有色類有60多家,農副類近50家,能源、鋼鐵類分別接近20家;二是地域集中化:以長三角為例,目前從事鋼鐵產品交易、基本金屬的網上電子交易市場,保守統計有二三十家,屬于同一個省的,例如江蘇,大小統計也有十幾家;各交易市場之間競爭激烈,互相扯后腿。
面對交易品種及地域的嚴重同質化狀態,應在地方政府和行業機構的指導下,對相關交易平臺進行資源整合,促使誕生某一交易品種的大型權威實力交易平臺,從而實現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其次,腳踏實地,把交易平臺服務實體的功能發揮出來。以廣西糖網、廣東塑料交易所、中國棉花交易中心為代表的相當數量的老牌現貨交易市場已然成為相關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年交收額均超千億水平),且與期貨發展相得益彰。近幾年發展得風生水起的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與神華合作)、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與日照港合作)無一不是牽手行業龍頭企業,盯準地方資源,“接地氣”地開展業務。事實證明,只有接好“地氣”,交易平臺才能生根,只有做好生根,交易平臺才能更上一層樓。
第三,把聯席會議、整治小組變為常設機構。劉心田指出,目前的清理整頓總體原則為國家部級聯席會總體指導,各省市“誰的孩子誰抱”。但不管是中央的部級聯系會議還是地方的整治小組,這些機構都不是常設機構,無法對交易違規做有效的直接懲治,況且清理整頓各地方交易所牽扯到地方利益,清理整頓對象有些是納稅大戶或是領導重點關照單位,給清理整頓工作帶來了更大復雜性。有必要設置專業正規機構,對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進行統一的指導和監督,同時,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法律法規,嚴肅相關法律、規定的執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