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的來臨,讓分級基金站在了風口。資產規模的急速擴張,讓基金公司年底規模座次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也深深地刺激著公募基金的神經,引發業內更瘋狂的跟風行動:2015年在證監會排隊領取“身份證”的分級基金數量已飆升至100只之上。
根據證監會最新公布的新基金審批進度表,今年以來截至目前,共有114只分級基金申報發行,已獲批10只,還有104只正在等待“準生證”,分級基金擴容潮已是熱浪滾滾。
“分級基金是一種很不錯的投資工具,但是我現在擔心的是踩踏風險,就是后面的分級基金很難存活下來。”一位資深的指數基金基金經理表示。
所謂的“踩踏風險”,就是指多只分級基金跟蹤同一標的,而這些分級基金有的只是在編制方法上稍有不同,有的甚至只是具體的結構條款有所側重,同質化嚴重。先發的分級基金具有明顯優勢,而后發基金往往要面臨流動性的不足,進而難以存活,成為日成交量只有1萬-2萬元的“僵尸基金”。
從證監會發布的相關信息來看,目前最為熱鬧的行業分級基金當屬銀行指數分級基金:未來將有11只銀行分級基金陸續亮相。目前鵬華銀行分級基金已發完,富國基金正在發售。
此外,先發優勢和市場推廣,對基金公司同樣重要。先發優勢使得基金公司在產品名稱上占據優勢。據了解,目前業內的通行做法是,分級基金產品拿到證監會的批文后,會立刻到上市交易所去申報發行。目前是批量審批,一般就誰先報,誰先獲批。
然而,并不是所有分級基金一經推出就能獲得成功,后期培養也很重要。典型案例之一,國聯安基金于2010年推出國聯安雙喜分級基金,最高時期規模曾達到100億元,現在只剩10多億元。最大的問題是公司沒有對分級基金給予適當的維護。
不過,也有公募基金人士認為,分級基金的確是投資指數標的的最佳工具,但這無法體現公募基金主動配置資產的能力,從長遠看并不利于公募基金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摘自《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