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喧囂”的周末,上證綜指成交量昨日首現“爆表”,部分行情軟件中的總成交金額因技術原因,停滯在了“10000億元”這個數字上,而實際成交金額為11476.01億元。上證綜指盤中觸及七年新高后“跳水”,最終與深證成指一道下跌超過1%。
對于昨日A股的走勢,新華社以《受消息面影響市場情緒跌宕滬市單日成交創天量首破萬億元》為題發文稱:“降準并未給A股帶來預料之中的提振。”“始于‘新國九條’頒布、發力于央行降息的本輪牛市,始終呈現資金面和政策面雙輪驅動的特征。而在多數市場人士看來,A股這一格局并未因階段調整而發生改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培林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常會覺得這次降準力度大,但事實上并不見得如此。”
他認為,此次降準可從兩個角度理解。從力度來看,轉型升級猶如“脫胎換骨”,需要一個平穩的宏觀環境,因此必須動用有效手段快速止住下行;從時間上看,政策有一定的滯后性,雖說降準一個百分點可測算出釋放逾萬億元流動資金,但這些資金并不能立刻落實到賬面上,實際釋放的流動性大小可能沒有那么大。
“某些大資金借降準出貨”
穩增長為何一來就出“重拳”?
“一季度以來導致經濟下行的主要是傳統的重化工業部門,而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增長勢頭良好。各種創新活動也在蓬勃開展。”劉培林向記者表示,如果宏觀經濟整體速度過快下滑,新的經濟增長點恐怕難以獨善其身,甚至有可能被扼殺在搖籃里。
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堪稱世界性的難題,既有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反商業周期一樣的共同點,還有后發國家追趕周期階段轉換帶來的獨特的經濟管理難題,這一難題就是由高速追趕的平臺期向中高速轉換時期消化大量超額供給能力和引導形成客觀的增長預期。
劉培林表示,毫無疑問,這次降準是多方調研和審慎權衡后做出的決策。在他看來,今后一個階段的宏觀經濟政策主要目標是要托穩轉型升級的舞臺。
一些機構按照一般性存款余額110萬億元規模測算,本次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在1萬億元以上,考慮到額外多降的部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有望達到1.5萬億元。
然而,就如新華社所述:“降準并未給A股帶來預料之中的提振。”對次,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是有大資金趁著央行降準的利好消息出貨兌現收益,而更重要的恐怕是多數券商融資額度告急,投資者無法融資買入,在巨量成交下導致多空力量失衡。此外,《證券法》修訂草案昨日上會初審,新股發行注冊制腳步的臨近,使市場對于擴容壓力增大的預期增強。
多名投資者昨日收盤后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當天想融資買入,但是交易系統都無法執行;也有投資者稱,昨日上午依然可以融資買入,但下午想抄底補倉就已經無法買入了。
華南一位券商高管認為,上述原因也是A股“跳水”的重要原因,他向本報記者表示:“市場成交額很大,融資盤無法買入,導致買賣盤失衡就引發暴跌。融資買入的時候要看投資者所在券商資金池的狀況,而資金池不斷波動,緊張的話投資者就很可能無法融資。現在就是少數幾家大券商的額度還有,其他大部分券商都逼近了上限。”
廣州一位私募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成交創出新高,又有央行降準的利好兌現,明顯是某些大資金在拋售南北車等“中字頭”股票,巨大的獲利盤兌現收益引發了指數“跳水”。
市場預期降息不遠
新常態下的中國貨幣投放機制也發生了變化。梳理數據可發現,以往貿易賬戶項和資本賬戶項下雙雙大幅度順差。最近幾年,中國貿易賬戶的順差明顯收窄,2014年中國的對外投資超過了引進的外資。
由此可判斷,經由對沖官方儲備增加而發放的貨幣就明顯減少了。可以說這是向常態回歸的正常進程,但這個進程也有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就目前情況看,經由對沖機制發放的貨幣降幅很大,所以,需要通過其他機制適當加以緩沖。
劉培林認為,政策用力“猛不猛”,這涉及到宏觀經濟管理的方法論問題。宏觀經濟管理和其他領域的創新一樣,可以說每次面對的都是不一樣的問題,每次都是試錯,需要在眾多目標之間謹慎拿捏,取得平衡。“固然有產能過剩問題,一腳把剎車踩到底,是否就一定是最好的辦法?恐怕不一定。”他說,產能過剩的風險需要釋放,但是釋放的節奏很有講究。有駕駛經驗的人知道,其實剎車時效果更好的方式是,輕輕剎一腳,松一下,緊跟著再剎。
有機構分析稱,目前政策正在形成強改革與寬貨幣新組合,預計二季度加碼基建投資對沖房地產投資下滑。此外,地方債替換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專項債券超市場預期,穩增長決心顯現。
央行降準后,降息是否也不遠了?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對記者表示:“‘穩增長’成為二季度的工作重心,政策力度會加大。我們依舊維持年內央行還將降息2-3次的預測,并根據外匯占款等流動性指標適時降準。如果就像以前政府說的,在工具箱里還有很多工具沒有用的話,那二季度就是這樣的時機,要把這些工具拿出來用。”
民生宏觀分析指出,降準主要針對銀行間利率,降息對降低實體利率更有效。預計降準之后,降息將很快出現,而且降息的空間比降準更大。
章俊表示,在二季度加大穩增長政策的力度可以為三季度對政策進行相應調整預留空間和時間,比如經濟增長依舊沒有太大起色,或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然后四季度才能平穩增長從而最后實現全年增長目標,因此二季度是推行溫和刺激的重要窗口。
政策為市場提供持續熱點
雖然A股昨日尾盤“跳水”,但多數分析認為,牛市格局并未發生改變,后市仍有機會。
華林證券分析師胡宇對記者稱,成交量創出歷史天量,市場收出中陰線,并非行情見頂特征。“從歷史經驗看,天量見頂概率不大,更可能的情況是,市場分歧加大,4300點區域換手充分后,仍有機會創新高,但投資者需要提防市場的結構性風險,目前多數股票都已經高估。”他表示。
廣東煜融投資董事長吳國平認為,超萬億元成交量對牛市中期非常有利,意味著資金很有激情,但短期動蕩難免,“不過,就算股指在這個位置附近展開動蕩,基本上也會在一個月內完成,然后繼續牛市征途,一旦風險連續釋放,市場又將醞釀新的生機。”
顯然,除資金面外,政策面也持續向好。本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發改委高層透露,《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將于近期出臺。市場普遍認為,改革重點明確將為資本市場提供持續的投資熱點和機會。
今年經濟增速任務為7%,有學者按目前經濟結構推算,出口疲軟且改善方法不多,預計最多貢獻一個百分點;投資貢獻和消費業分別占三個百分點左右。由此,二季度投資和消費能否呈現亮點將是經濟目標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
從一季度數據來看,工業和投資的快速下跌無疑使還未完成轉型的中國經濟出現銜接期“尷尬”。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6.4%,低于去年全年的8.3%,以及去年同期的8.6%。一季度投資增速為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5%),比去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結構調整、新興消費、就業、能耗等數據表現亮眼。不少學者表示,此時更需要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為經濟徹底轉型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