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披露的公募基金申請進度表顯示,今年以來,截至3月13日,被證監會受理的公募基金產品一共有153只,其中,包括貨幣基金和債券在內的偏固定收益類產品僅僅23只,僅為總數的1/7左右。 而這23只偏固定收益公募基金產品中,申請方多為一些以固定收益為特色的中小基金公司,只有少數大型基金公司。 債券基金遇冷不僅僅體現在公募基金公司申報產品數量上,在發行以及募集資金數上亦是如此。 Ifund數據顯示,目前正在發行的20只公募基金中,僅有2013年成立的中信建投基金公司在發行一只貨幣基金,其余發行的19只產品絕大部分為偏股型基金。而在今年已經發行成立的110只公募基金產品中,偏固定收益類產品僅占1/10。 中銀恒利半年定期開放債基金募集了15.53億元,興業年年利定開債基金,募集了27.79億元,其余大部分偏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的募集份額均只有數億元。 據記者觀察,自去年基金首次出現清盤以來,清盤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是固定收益類產品。 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包括華安7日、大摩華鑫貨幣基金、鵬華月月發、工銀瑞信安心增利場內貨幣基金以及富國7天理財等完成了清盤工作。 很多基金公司主動選擇清盤。以大摩華鑫貨幣基金為例,該基金在去年底就召開持有人大會審認基金合同終止議案,擬終止這只貨幣基金的基金合同,并表示清盤的原因是“市場環境變化,為更好地滿足投資者需求,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時代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