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第54屆米蘭國際家具展(Sa1one Internationale del Mobile Di
Milano)造勢,策展團隊第一次把全球新聞發布會搬到了中國上海。以往,每年一度的國際新聞發布會往往選擇歐洲和北美城市。高傲的意大利家具制造商們似乎對中國市場的態度由“暗送秋波”轉為名正言順地示好了?
新上任數月的米蘭家具展主席羅伯特·施耐德瑞(Roberto
Snaiedero),一句話點破了其中的原由。“中國每年進口意大利家具的增長率均保持在15%。傳統的歐美市場之外,中國已經是意大利家具設計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在歐洲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逐漸提高的設計品位,對原創和手工藝的尊重,以及對各種流派設計持續增長的購買熱情,讓意大利設計師和家具制造商,開始對中國市場青睞有加。
毫無疑問,米蘭家具展是觀察設計界和家具制造界態度的重要指標。作為世界三大家具展覽之一、全球家具設計風向標,第54屆米蘭國際家具展將于2015年4月14日至19日在意大利新米蘭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在整個米蘭家具展期間,各路設計師“大咖”將是貫穿始終的活躍分子。比如,曾經是孟菲斯(Memphis)學派成員的設計師、建筑師米歇爾·德·盧奇(Michele
De
Lucchi)就是Workplace3.0時代/辦公家具展的發起人。這位蓄著標志性的長胡子、老當益壯的意大利設計師,秉持著“職場是心靈健身房”、“讓藝術走進工作空間”、“未來辦公室是融合了科技、居住、娛樂、社交的空間”的三重理念,利用烏比斯環的造型,將展覽打造成了一個巨型“游樂場”。“游樂場”為帶著休閑長凳、鳥舍、魚缸、遮陽棚的花園所包圍,透露出綠意盎然的生趣。
又比如,曾經在2011年和2012年連續策劃了兩屆米蘭家具展場外聲光展的建筑師阿提里奧·斯托奇(Attilio
Stocchi),這次也會捉刀米蘭圣裴德理廣場舉辦的“光之聲”(Favilla)。作為米蘭家具展期間為整個米蘭公眾定制的設計活動,“光之聲”將在一個巨大的“黑盒”中拉開帷幕。擅長運用布景透視法和自然效果的斯托奇,會在明與暗之間穿插不同種類的光源設計。在黑暗背景的襯托下,光線本身將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層次。配合四個章節的古希臘悲劇唱段,設計師在密閉空間,試圖用光來隱喻一個人的心態和內心獨白。用斯托奇本人的話來說,“光之聲”不僅是一個故事,也是對光源設計本質的一場探索。
此外,米蘭家具展對本土小企業的支持不遺余力。由建筑師達里奧·卡拉特洛(Dario
Curatolo)策劃的“在意大利”(in
Italy)展覽中,七十家意大利家具公司聯合起來,各施所長,群策群力,根據自家的產品風格,設計了代表羅馬、米蘭、錫耶納山、萊切和威尼斯五種不同意大利城市風情的公寓住宅。這些企業在公寓住宅中場景化地植入它們所傳承的家族工藝、制造技術,以及設計語言。也許,通過這場特殊的處女秀,人們會記住其中一部分公司的名字。
米蘭家具展主席Roberto
Snaidero
米蘭家具展更多不為人知的密碼,或許可以通過其幕后的重要推手——主席施耐德瑞來進一步解開。
雖然是數月前新晉上任,但施耐德瑞在意大利家具行業具有深厚資歷和背景。他的父親是米蘭家具展的發起人和創始人,他的家族則以施耐德瑞這個姓氏為品牌名稱經營高端廚房設計定制生意。2008年,他成為米蘭國際家具展委員會成員之一,六年之后,被委員會直接提名為家具展主席。
各種跡象表明,施耐德瑞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對整個米蘭家具展策劃團隊有著重要影響。在剛宣布走馬上任時,他就率領團隊前往上海踩點,希望在明后年將米蘭家具展的內容搬到上海。用米蘭家具展首席執行官紀凡尼·德·龐提(Giovanni
de
Ponti)的話來說:“施耐德瑞洞悉家具設計和制造行業的一切。”
第一財經日報:人們通常把米蘭家具展、巴黎家具展、科隆家具展并稱為世界三大家具展。這個三個家具展之間是否存在競爭關系?米蘭家具展的特色何在?
施耐德瑞:巴黎家具展(Maison
&
Objet)內容很龐雜,它的特色是在家居裝飾裝潢,展覽中有大量的原材料內容,在我們看來不是純粹的家具設計展覽,在這一點上,巴黎家具展和米蘭家具展不具可比性。再說科隆家具展(imm
cologne)從1949年開始舉辦,比米蘭家具展的歷史更為悠久。它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家具展,競爭力和吸引力不容小覷。但是,多年來,它沒能有所創新和突破,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也就是說,要保持世界級的家具設計展覽地位,引領設計界和制造業的風向,你要讓展覽內容純粹而專注,還得不斷往里注入新鮮血液,掌握全球設計動向,把全球最好的設計人才吸引過來,以各種方式參加展覽,鼓勵設計師和企業在展覽上首發原創作品,表達自己的理念,這才能保持家具展對行業的影響力。
日報:所以,你們鼓勵大量知名的設計師策劃和主持展覽內容?借用設計師的想法作為每年展覽的創新點,而不是所謂的專業策展人。
施耐德瑞:為什么不呢?既然是一場設計界的狂歡盛宴,為什么不讓一流的設計師來主導內容的一切?雖然一些展覽的內容看上去很概念化,但實際上,他們的策劃涵蓋了很多內容。就比如說,米歇爾·德·盧奇發起的Workplace3.0時代,本身是設計概念先行,對展覽場地空間的設計也有超現實的色彩。但實際上,這樣形式的展覽不僅包含了辦公家具和配件,而且還涉及到了音響設備、保安系統、內部隔斷、建筑工程技術、照明、太陽能電池板等,將辦公設計的周邊領域也囊括在一起。
成功的設計師,尤其是像米歇爾·德·盧奇這樣的明星,都具有敏銳的商業觸覺,一般來說,都在商業和理想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但如果讓脫離設計第一線的策展人來主持,等于多了一道“過濾程序”。策劃者對設計本身的理解能力,決定了我一直倡導這樣的觀點,商界必須利用國際知名建筑師和設計師的智慧,來提高意大利產品和展示形態的質量。
日報:去年,米蘭家具展上,法國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策劃了“為了生活的辦公”(Office for
living)展覽。根據你們的介紹,Workplace3.0時代則是對“為了生活的辦公”的延續。米蘭家具展上,這些主題展覽的策劃遵循什么樣的邏輯?
施耐德瑞:其實,我們在策劃這些展覽主題的時候,希望設計師能夠切換不同的主題。比如,今年說的是辦公,明年就拿衛浴、廚房設計來做文章,再后年可以說一說高科技下臥室設計新形態。這樣的主題輪換,能照顧到家具行業的每一個領域。但另一個原則,作為家具行業的風向標,米蘭家具展也必須捕捉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持續關注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讓整個設計行業從中得到啟發和靈感,改善人們的生活。
“探索”是米蘭家具展非常看重的態度。就拿“為了生活的辦公”和Workplace3.0時代來舉例子,雖然兩位建筑師的風格和理念不一樣,但兩場展覽都是結合人們的辦公和居住文化,探討未來工作空間與形態的所有可能性,如何讓生活更愉悅與舒適。當然,兩位建筑師各有所長,讓·努維爾用的是視頻采訪多位大牌建筑師,讓他們敞開自家辦公空間,暢談自己對工作空間的偏好與概念。借由這些珍貴的資料性影像,呈現出未來工作空間的愿景。而米歇爾·德·盧奇的做法更直接了當,干脆把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規模龐大的設計實物,像是“孟菲斯”學派一貫的做法。
日報:米蘭家具展上這些活躍的設計師,很多都是老一代的設計師。有業內人士提出過這樣的說法,歐洲設計的頂峰已經過去,未來設計界的重心會移向東方。
施耐德瑞:在家具設計領域工作多年,我當然不愿意看到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設計的衰退。這些設計師還活躍在一線,作品源源不斷。像米歇爾·德·盧奇、讓·努維爾,他們的頭腦和觀念還很新,總是在關注新的東西。如果能注意到這些而非設計師的年齡,就不能稱之為頂峰過去或者衰退。此外,米蘭家具展還有扶持年輕設計師的責任和義務。這次第18屆衛星展,將有700名青年設計師參加,年齡都在35歲以下。買家、制造商都會去衛星展上尋找有潛力的青年設計師。再說東方設計,衛星展上有一部分作品是通過中國藝術設計院校投寄甄選出來的,中國青年設計師的實力已經讓我們刮目相看。東方設計崛起趨勢相當明顯。而東方設計和西方設計共同繁榮,相互融合,彼此取長補短,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局面。
日報:雖然中國市場越來越受重視,但米蘭家具展上一直有中國觀眾吃閉門羹的現象。今年,這種現象是否還會出現?有沒有中國家具企業參與米蘭家具展?
施耐德瑞:這是參展商出于對設計版權自我保護選擇的策略。作為主辦方,我們對此表示遺憾。事實上,如果你是家具參展商,充滿期待地參加了展覽,但過幾天之后發現,不知道為什么,在中國工廠里,竟然有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從流水線上走下來,帶著濃濃的仿照和“山寨”的痕跡,把你應有的市場份額搶走了,你會如何處理?很多小公司在設計上投入重金,設計是他們生存和發展的命脈,一旦涉及到設計版權不可避免地采取保守的自我保護策略。迄今為止,除了這么做,似乎沒有更簡單有效的防范措施了。不可否認,在今年的米蘭家具展上,我們還是會有這種顧慮。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中國家具企業參加米蘭家具展的主體展覽。不過,中國設計師參加各種活動和展覽的情況倒是每年都在增加,參與現場報道的中國媒體也在逐步增多。
日報:傳統展覽和網絡虛擬技術結合勢在必行,對于展覽的數字化部分,你們又將如何規劃部署?
施耐德瑞:從兩個方面來說,其一是虛擬現實技術大量介入到展會內容中。從去年的“為了生活的辦公”中大量多媒體內容展示,到今年的“光之聲”光影結合聲音組成的互動技術,實物展覽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其二,我們也在努力進行一些展會內容的數字化嘗試。比如,“在意大利”這個展覽,不同風格的公寓住宅中的細節,會被拍成視頻影像。策劃者希望通過觸摸屏應用程序,讓用戶與視頻組成的每一種影像互動,揭開參展的70家企業背后的歷史、人物和商業故事。不僅如此,2015米蘭國際家具展結束后,全球每一位智能終端用戶都可以下載這個應用程序,沒能來米蘭家具展,他們一樣可以通過視頻互動神游意大利,揭開這些公司及各個產品背后的故事。
日報:每次米蘭家具展上,很多設計師還討論“設計過剩”的問題。有人認為如今,設計及其產品供應量遠遠大于人們實際生活所需。而且,這個論調持續了幾年了。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米蘭家具展是否也是這種論調的始作俑者?
施耐德瑞:這是對米蘭家具展的誤讀,同時,“設計過剩”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如果你說商品或者產品供應過剩,也許我會點頭。全球家具制造商的制造能力,貨品提供量大大高于人們正常所需,這不假。但是,說到設計,就看你怎么去理解了。米蘭家具展上的設計概念相當寬泛,小到一件具體的家具產品,大到對某一種生活場景的解決方案、對未來趨勢的探索與表達,都是設計的一部分。如果從這個維度來看設計,好的設計是一種生活智慧,永遠是稀缺品。米蘭家具展正在從一個純粹、傳統的家具展,向一個全球化的設計平臺邁進。而且,據我們所知,每年米蘭家具展上優秀的設計產品一般都會在之后獲得大量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