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獨家獲悉,在境外投資有成熟經驗的基金公司,的確有意向跟隨滬港通上線的時機,通過旗下子公司發布新產品,為投資者定制個性化服務。
坊間早已流傳,內地、香港兩大資本市場期盼已久的“滬港通”將在今年10月正式啟動上線,而更精準的時間被定格在10月13日。
距離10月份只剩下兩個月,投資者對于滬港通的熱情愈發高漲,此前頗為低調的公募基金,如今已經悄然行動。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著手調研工作,重點放在滬、港兩市交易制度的研究,以及投資者熱情和未來交易標的等方面。
有關滬港通的消息越來越多,甚是熱鬧,火熱的外表下,卻是冰冷的另一面。根據理財周報記者的調查情況來看,目前,公募基金針對滬港通專門設計新產品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對于現有產品投資邏輯的調整,也不會出現大動作。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內部人士亦透露,公募不會針對滬港通做出太過實質性的動作,專戶、子公司很大可能先行啟動。
基金公司著手調研
近期,大量由公募基金對外發布的調研報告表明,公募把目光投向“滬港通”良久。在公募基金的研究范疇內,受“滬港通”即將啟動的影響,相關領域潛在的投資機會被各家公募基金分析了個遍,這種無死角的分析、鑒別,令所有投資機會無處遁形。
事實上,公募基金內部的調研、論證,幾個月前就已悄然行動。
滬港通概念推出不久,大成基金就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據大成基金方面介紹,針對滬港通,公司在投研部門進行了多次專題研究,并邀請國內知名投行,以及香港相關金融機構參與研討,內容包括港股市場投研分析、交易規則以及相關策略的培訓和學習。
這家在香港設立了子公司的公募基金,對于港股的研究和交易都擁有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通過專題立項研究以及邀請國內外優秀賣方路演,已經做好了應對滬港通的準備。
另一家也在香港設立了子公司的公募基金—招商基金,也直接或間接地對一些境外投資者摸底調研。調研中他們發現,隨著政府的微刺激逐漸產生影響,海外投資者普遍預期中國宏觀經濟增速在二季度已經探底,有環比改善的趨勢,投資者加倉中國意愿明顯。此外,恒生國企指數已經有超過20%的反彈,但A股還未明顯反應,海外投資者希望借助滬港通來配置中國國內市場。
同樣與香港市場緊密聯系的還有景順長城。
景順長城內部人士介紹,自4月10日證監會與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管委員會發布聯合公告、公布滬港股試點正式獲批以來,景順長城就開始研究滬港通業務給公司帶來的新的產品機會。其中,景順長城由產品開發部牽頭籌備滬港通產品方案,其間在公司內部及與股東方景順香港進行了多次溝通與論證。產品研發階段也積極與公司主要合作銀行渠道進行了溝通,新產品在設計階段也考慮到了投資者的需求。
不難看出,在香港設立了子公司或者有香港股東背景的公募基金,在對滬港通的準備中,先行一步。此外,這類公司往往擁有QDII資格,因此,他們對于香港市場更加熟識,顯然走在了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滬港通并非大中型基金公司專屬的研究領域,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的節奏也在加快,華潤元大基金的投研團隊針對滬港通對A股市場的潛在影響進行了評估分析,同時還對滬港通潛在受益股票進行了梳理。
華潤元大內部人士介紹,近期拜訪了一些境外的機構投資者,他們發現,總體而言境外的機構投資者對滬港通的熱情較境內的機構投資者更高,體現出一定的“外熱內冷”的特點。
“當然也有一些國內的基金公司正在著手布局包括滬港通在內的跨境產品,尤其是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可能會重點布局滬港通基金,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很多還沒有獲得QDII額度,暫時可能還顧不上開拓海外市場。”這位華潤元大內部人士說道。
券商緊閉口風
相比于公募基金,券商的風頭更勁。
早在4月29日,證監會就發布了關于滬港通《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隨后的6月13日,證監會又發布了《滬港通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干規定》。
證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8日,內地、香港分別有90家、215家券商(經紀商)申請參與滬港通試點。
事實上,自4月10日滬港通聯合公告發布以來,券商就積極參與了滬港通籌備的全程。7月21日、24日,上證所先后在北京、廣州組織了滬港通講師培訓班,兩場培訓都得到了券商的高度重視。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滬港通10月13日正式上線的消息,也是從這一輪培訓上傳出的。
然而據滬上一位券商人士透露,此前在滬港通方面較為高調的券商,在本次上線傳聞擴散后,口風也變緊了。根據他的描述,上證所對于“滬港通10月13日上線”的傳聞進行了辟謠,并對券商提出了相關規定,此后,一些券商對于滬港通業務談之甚少。
在一位公募基金人士看來,滬港通政策的推行,更多的是利好券商業務,以及便利個人投資者直接進行海外證券投資,對于公募基金的發展空間不是非常大,“券商爭奪滬港通試點資格時會更加積極。”
盡管券商收緊了口風,但據這位公募人士介紹,臨近10月份,券商們發力更狠,“不少券商一個多月前就對海外投資者進行了詳細的訪談,了解海外投資者的興趣點,8、9月份內地還會進行兩次全網測試,屆時也將確定試點券商的范圍,首批肯定是大型券商!
的確,進入8月份,全網測試的時間也漸漸臨近。據了解,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也將于8月11日組織市場進行港股通全天候測試環境聯合測試,內地、香港此前申報試點的305家券商將全部參加測試。中登公司日前也表示,全天候測試將于8月11日啟動,9月進行全天候演練。
事實上,先后兩次的測試、演練,主要目的就是攻克滬港通上線后的技術難題,同時,滬港通業務8月份在香港進行推介后,9月份還將進行全球推介。另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就在上線時間傳聞后不久,港交所也舉行了培訓講座,在他看來,無論是培訓,還是全網測試,兩地幾乎都在保持同步節奏。
盡管滬港通正式上線時間沒有得到官方確認,10月13日上線的消息也被辟謠,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按照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滬港通極有可能于10月份正式上線。
公募無意發新產品
從表面上看,券商、公募基金都在積極備戰即將到來的滬港通,而深入到機構內部,理財周報記者卻發現,公募基金遠沒有券商那般火熱,尚未有實質性進展。
北京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坦承,公司內部除了對滬港通制度做了一系列研究外,再也沒有其他動作,至于對現有產品投資邏輯進行調整、甚至是新發一只針對滬港通的公募產品,都沒有可能。
“政策沒有完全落地,我們也不會急于研發新的產品,況且目前來看,滬港通對市場并不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币晃槐本┕蓟鹑耸空f道,新發產品仍存在其他風險,比如A股和港股市場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國內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員對港股不是十分熟悉,在選股和投資上難度很大。
理財周報記者發現,目前公募基金研究滬港通業務時,多會拿QDII產品做比較,以期通過從QDII的投資經驗中找尋布局滬港通的路徑,盡管諸多公司已經得出研究結果,但在布局滬港通業務的道路上,仍不見實質性進展。
大成基金此前就對滬港通和QDII產品進行了對比調研,其也總結道,諸如港股通目前沒有涉及參與一級市場的機制,而QDII可以參與海外新股發行等等的區別。
但大成基金方面坦承,QDII制度與港股通制度相比,對于基金公司來說QDII產品設計空間更大,也更加靈活;而滬港通對于基金公司目前在產品設計上的空間不大,“我們會關注滬港通的開展情況和政策調整情況,在有市場機遇的時候再推出合適的產品!
廣發基金內部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更是表示,廣發對于滬港通比較平淡,“因為本身我們也有子公司在香港那邊,所以對港股的研究是一直都有的,我們肯定是不會專門為了滬港通去發一些相關的產品,不會專門去追逐那些概念股,該怎樣還是怎樣,主要還是看基本面!
相比而言,景順長城是少有的表態要推出滬港通概念產品的公募基金公司。
景順長城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積極備戰首批推出滬港通概念產品,不過目前由于滬港通最終法規還未出臺,因此在產品設計方面公司內部做了多手準備,充分論證各種可行方案,最終會根據監管部門公布的業務規范修改產品方案。
“與QDII產品全部投資于海外市場相比,在法規允許的情況下,景順長城希望未來滬港通概念產品能夠充分綜合A股與港股兩市投資優勢,將跨市場概念注入到新的產品中,幫助投資者通過滬港通產品實現一站式投資管理服務,無需自己進行(A股、港股)投資組合配置!本绊橀L城內部人士說道。
專戶、子公司或先行啟動
就在公募基金尚無意針對滬港通發布新產品時,滬港通卻對當前的資本市場帶來了明顯的影響。
在滬港通帶動下,藍籌股近期表現搶眼,在業內人士看來,藍籌股之后,A+H股也將因滬港通獲得利好,這些異動會令公募基金對現有的產品進行調整嗎?多家公募基金表示,目前不會因為滬港通的變動,在大方向上對現有產品進行調整。
對于目前公募基金的表現,華潤元大方面的調研結果也顯示,短期內滬港通對A股市場的實質影響有限,可能不會有大規模的資金流入A股市場,一是滬港通總量較小,滬港通中的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人民幣,占滬股通股票流通市值的2.2%左右,二是滬港通初期受一些技術細節的限制,這些限制包括賣出股票交易限制、股東配股權利限制、稅收細節待明確等。
在招商基金國際業務部副總監牛若磊看來,目前的產品受到契約的約束,不會因為滬港通的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調整,“但我們會密切關注滬港通的潛在影響。”
一位廣發基金內部人士也表示,總體上公司還是沿襲以前的思路在調整行業和個股,大的方向是不變的。“我們不會因為滬港通短期的表現,就去轉化這樣一個大的邏輯,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除非我們認為這種階段性的機會時間比較長,幅度比較大,我才有可能去轉化!
包括華夏、嘉實、工銀等在內的大型基金公司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不會因為滬港通概念,短期內對現有產品的投資邏輯進行大調整。
不難發現,在滬港通大熱的背景下,卻是基金公司對現有產品的冷靜對待,既不會輕易調整,更不會短期內發行滬港通基金產品。
但是,多位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透露,雖然公募方面沒有太大動作,但是不排除公募公司的專戶以及旗下子公司先行推出針對滬港通的新產品。
理財周報記者也獨家獲悉,在境外投資有成熟經驗的基金公司,的確有意向跟隨滬港通上線的時機,通過旗下子公司發布新產品,為投資者定制個性化服務。
而北京一位私募人士亦向記者透露,以往私募就有借道公募基金QDII通道投資境外的成熟先例。雖然滬港通細則還未公布,但目前來看滬港通總額度有限,即便公募基金沒有大動作,私募也會把握這個機會,具體操作模式可能與以往借道QDII相同。
不過,另一家私募機構卻表示,該公司不打算推出相關的產品,一方面滬港通開放的規模很;另一方面,股票的先期反應已經產生了,后面再推出相關產品的意義已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