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已進入高峰期,越來越多創業板公司業績不達預期,小市值行情熄火,私募重回業績確定成長邏輯。近期接受采訪的私募認為,在半年報風險繼續發酵和滬港通推出在即的大背景下,尋找業績增長確定性高的行業,公用事業、汽車、醫藥等是挖掘業績超預期個股的“主礦脈”。
創業板業績不如預期,打壓了市場情緒,小市值行情熄火。截至昨日,中小板和創業板半年報業績預告基本出齊,成長股面臨業績大幅下調壓力。根據第三方機構的統計,創業板半年報業績增速中值為17.7%,中小板增速為11%,但目前創業板和中小板全年盈利預測仍高達64.2%和44%,后期面臨業績預測下調風險。
“追求市值彈性的投資模式可能告一段落了,業績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利率中樞的逐步下移,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回報率,從而相對利好低估值穩定性資產,而不利于高彈性資產。”平安證券分析師房雷說。
滬港通推出在即,也促使私募尋找業績成長確定板塊。滬港通漸行漸近,開始影響A股的投資風格,近期A股的白酒、中藥、公用事業等特有品種已經開始啟動,貴州茅臺、片仔癀等本月以來漲幅均超過10%。部分私募認為,滬港通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A股的風格,市場資金將流向有業績的藍籌股,業績為王,尋找業績超預期的個股,這些個股集中于公用事業、汽車、醫藥等板塊。
朝陽永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8日,已經有6成左右的上市公司公布了半年報業績預告,非銀金融、傳媒、公用事業、建筑裝飾、汽車、醫藥生物和計算機七個行業整體業績表現較好,成分股凈利潤同比增長的個股占比超過三分之二。朝陽永續指出,“相比之下,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國防軍工和采掘四個行業整體業績表現較差,成分股凈利潤同比下降的個股占比均超過五成,其中國防軍工的凈利潤同比中位數更是降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