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局日前下發《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37號文),進一步簡化和便利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SPV)從事投融資活動所涉及的跨境資本交易。
所謂“特殊目的公司”,是指境內居民(含境內機構和境內居民個人)以投融資為目的,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內企業資產或權益,或者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外資產或權益,在境外直接設立或間接控制的境外企業。
外匯局此舉不僅標志著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提高,也意味著紅籌機構海外上市的外匯手續進一步簡化。
全面優化SPV投融資
過去的9年,一直是75號文規范境內居民通過SPV從事投融資活動所涉及的跨境資本交易。所謂75號文,是指2005年頒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內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外匯局相關人士介紹,與75號文相比,此次頒布的37號文主要體現在優化管理流程、精簡管理環節、簡化業務材料、拓寬資金流出渠道、放寬境外融資資金使用限制、將非上市特殊目的公司員工權益激勵計劃納入登記范圍以及強化風險防控的理念等7個方面。
從具體內容看,37號文實現了兩擴一減——即擴大SPV和返程投資方式的界定范圍,減少了登記主體范圍。
擴大SPV界定范圍,體現在此前的75號文僅包括股權融資(包括可轉換債融資)目的設立的SPV,而37號文還將“投資目的”且以“境外資產或者權益”設立的SPV都納入了登記范圍。
擴大返程投資方式的界定范圍,體現在75號文對于返程投資限定在“并購”,如購買境內企業股權、新設外資企業并購境內企業資產以及通過購買的資產新設外資企業等。
減少登記主體范圍,即只對境內居民直接設立或控制的(第一層)SPV進行登記,取消原有SPV設立登記、融資登記和融資變更登記等手續,同時簡化變更登記內容。
在拓寬資金流出渠道方面,37號文允許境內居民購付匯用于SPV設立及境外營運資金等,同時取消境內企業對SPV境外放款的限制。
同時,放寬境外融資資金使用限制,取消“境內居民從特殊目的公司獲得的利潤、紅利及資本變動外匯收入應于獲得之日起180日內調回境內”的強制性調回資金規定,允許境外融資及其他相關資金留存境外使用。
難推紅籌海外上市
但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紅籌模式海外上市的最大制約因素在于2006年9月商務部等六部委發布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因此37號文出臺對于推動紅籌海外上市問題并沒有實質性作用,僅僅是簡化了外匯登記程序。
一般來說,國內企業海外上市有兩種路徑,一是經證監會審批直接上市,二就是紅籌模式,即國內企業股東首先在境外注冊一家離岸公司,通過收購或協議的方式控股國內企業,國內企業轉變成外資后,離岸公司再從境外證券市場上市。
一位從事兼并重組多年的律師介紹,紅籌的兩個核心文件一個是外匯局75號文,另一個是商務部10號文,關聯并購要報商務部批,“目前有了37號文SPV外匯登記會相對容易做,但是10號文才是‘硬傷’,現在沒任何改變。”
確實,10號文中明確規定,境內公司、企業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設立或控制的公司名義并購與其有關聯關系的境內的公司,應報商務部審批;同時當事人不得以外商投資企業境內投資或其他方式規避前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