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煤炭行業,平安銀行重慶分行嘗到了苦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自2014年一季度開始,平安銀行重慶分行煤炭貿易融資逾期超過90天的貸款和問題授信正不斷被列入次級、可疑等不良貸款范疇。
“截至2014年4月末,平安重慶分行已經暴露出2個多億不良貸款,到5月末已經突破3億,并且仍在持續增加。而這些多數是煤炭貿易融資的不良貸款。”一名平安銀行重慶分行內部市場條線的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根據平安銀行2013年年報顯示,2013年末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5.41億元,較年初增加6.75億元,增幅9.83%,不良貸款率為0.89%。而平安銀行2014年一季度季報顯示,到2014年三月底該行不良貸款余額81.05億元,較年初增加5.64億元,增幅7.47%;不良率0.91%,較年初微升0.02個百分點。
“目前僅僅向總行上報了2.99億不良,實際上按照人民銀行貸款五級分類,不良貸款已經是超過14億了。”一位平安銀行重慶分行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記者采訪獲悉,對于已經暴露的問題授信,現在平安重慶分行多數采取的“重組”的辦法,通過給予這些出現不良貸款的企業的關聯企業貸款的方式借新還舊,仍寄希望于煤炭行業的回暖。
煤炭貿易融資漩渦
平安重慶分行6月16日下發了關于問題授信清收工作的通知,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這份通知中顯示,平安重慶分行在6月12日已經下發過一次通知要求分行相關部室、各經營單位積極做好問題授信清收化解工作。6月16日通知再次明確清收化解原則,問題授信清收化解中,重要前提是企業積極配合工作,存在化解可能,如果企業已經不配合,不存在清收化解前提,應按照實際情況采取訴訟或報案等措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在2014年3月底,平安重慶分行下發了一份關于對分行問題授信相關責任人經濟處罰的情況通報。
通報中對總共10家問題授信單位進行了通報,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經濟處罰。這10家問題授信單位分別是:瀘州市新順礦業、重慶市方興物資、重慶紹中商貿、達州鼎盛煤業、奉節隆昶礦產、奉節天賜礦產品、公安金源煤炭、重慶九鐵金屬、彭水皓宇煤炭、巫山龍翔商貿。
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根據問題授信額度差異而有所不同,個人受罰最低的是瀘州新順礦業協辦客戶經理鐘某,被罰1500元。最高的為巫山龍翔商貿主辦客戶經理周某,被罰30000元。其他多數罰款均在3000元、5000元、10000元等。
從問題授信單位的角度,巫山龍翔商貿問題授信處罰總共包括三人,營業部負責人張某處罰20000元,主板客戶經理周某處罰30000元,協辦客戶經理任某某處罰7500元。共計罰款57500元,相關責任人的罰款總額遠遠高于其他問題授信單位。
上述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龍翔商貿的問題授信確實比較多,也是2014年4月左右才暴露出來成為不良貸款,是分為五筆授信的,分別是680萬、540萬、300萬、1600萬、1700萬,共計4820萬。”
除開對相關具體問題授信責任人的處罰,平安重慶分行還對對公信貸管理部江某給予15000元處罰。同時,重慶分行還將按照對公信貸管理部每月更新的問題授信名單和扣減比例對相關客戶經理進行績效扣減。
在文件中,平安重慶分行稱,在2013年下半年以來,部分授信客戶暴露出經營困難、資金周轉緊張等風險,導致授信逾期墊款成為問題授信,其中部分授信已經成為不良貸款。
重慶分行強調稱,導致問題授信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問題發生后,經營單位尤其是主辦客戶經理和經營單位負責人是否積極主動向分行報告相關情況,主動采取風險化解措施,是導致授信風險是否最終暴露(逾期或者墊款)的關鍵所在。也只有經營單位積極主動地面對和解決問題,問題授信才能逐步得到化解,分行才能在今后不良資產責任認定和追究時最大程度保護相關責任人。
水下冰山
“3月底的處罰通報暴露的情況還不算全面,在通報中并未明確問題授信的企業究竟有多少問題授信,其次也沒有提及問題授信是否存在違規,最重要的是,此次通報中沒有一家客戶涉及到問題最為嚴重的二郎支行”,上述市場條線的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報料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另外一份平安重慶分行問題授信清單暴露的問題相對全面,這份名單中的25家問題授信單位只有5家與上述被處罰的問題授信單位重合,其顯示,25家問題授信單位共計14.13億問題授信已經出現。其中,渝北支行問題授信2.51億、南岸支行問題授信1.53億、江北支行問題授信1.22億、北碚支行問題授信1.2億、重慶分行營業部問題授信1610萬,而二郎支行問題授信7.48億。
以瀘州新順礦業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平安銀行催款員的身份撥打了新順礦業電話,新順礦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你們銀行小管(音)和張揚(音)早上已經和我們聯系過了,現在就是利息的問題。我們會想辦法的。”
瀘州新順礦業總的問題授信為2098萬,資料顯示,新順礦業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金500萬,自稱在2011年營業額達到2億。
“問題大的都在二郎支行,而二郎支行大部分的煤炭貿易融資貸款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為了幫助支行的煤炭貿易融資客戶順利從銀行獲得貸款,該支行時任副行長王嘉弘甚至主動出面偽造電廠公章和貿易合同,制造出這些煤炭企業與電廠有供貨往來,形成應收款,從而依據這些虛假的"應收賬款"向分行申請授信并提款,并且有從中謀取經濟利益的嫌疑。”上述平安重慶分行內部市場條線的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這里還有個可以佐證的是,如果二郎支行相關貸款的保理合同真實的話,為什么當借款人無法還款時,我們銀行作為應收款質押權人卻不去追索電廠的責任?”上述員工補充道。
截至2013年底前,僅二郎支行所涉及的煤炭企業所導致的不良貸款和問題授信就高達7個億以上,占分行問題授信比例超50%。“并且由于這些保理融資交易背景大部分系虛假,使得銀行在發現問題后一開始就很難進行追索和訴訟。”一位和平安銀行有來往的重慶地區銀行業人士對此表示。
記者輾轉從知情人處獲得一組關于重慶長燃煤業的問題授信數據顯示,其問題授信為1.54億,全部從二郎支行貸款出,其授信分為四期,分別為3470萬、3580萬、4000萬、4400萬,均是從2013年8月、9月開始到2014年2月、3月結束,目前已經逾期。
其他在二郎支行的問題授信還包括開縣恒源煤業(問題授信1.25億)、開縣富森煤炭(問題授信1.07億)、重慶元通煤業(問題授信0.96億)等。
記者試圖聯系王嘉弘,求證上述報料人士的說法是否屬實,但是截至發稿時,并未聯系上其本人。據平安重慶分行的人士透露,2013年12月王嘉弘已經向分行提出辭職申請。另一份關于王嘉弘免職的通知(平銀渝發[2013]154號)文件印證了這一說法,該文件顯示2013年12月5日,分行已經研究決定免去王嘉弘二郎支行副行長職位。
按照一般商業銀行運作慣例,在支行行長及部門負責人提出離職申請后,會對其所屬的業務進行嚴格的離任稽核,重點就是核查有無風險遺留,如果發現存在不良貸款或隱患,一般都會拒絕其離職申請并要求其負責完畢資產保全和清收工作。
事實上,自2013年下半年開始,平安銀行重慶分行也陸續對部分出現不良貸款和問題授信的支行行長做出了包括停職轉崗以及罰款等各類型處罰,但對金額最大且問題最嚴重的二郎支行未做出任何處罰。
“目前接替王嘉弘處理二郎支行攤子的是新調任的陶宏云。”上述市場條線的銀行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
重慶銀監局資料顯示,陶宏云是在2014年1月上任平安銀行重慶分行二郎支行行長職位的,在此之前,陶宏云是在中國工商銀行重慶分行龍寶支行任支行行長。
“王嘉弘在離職之后去了哈爾濱銀行重慶分行,不過,哈爾濱銀行在4月份也已經對其進行勸退,也沒有給其客戶批款。王嘉弘現在暫時沒有工作。”上述重慶地區銀行業人士透露。
業績沖動
平安銀行重慶分行選擇以煤炭貿易融資為業績突破口始于2011年。
2011年,平安重慶分行發展落后于重慶地區其他同行,其存款余額僅在100億元左右,而其他幾大股份制銀行的存款余額均在400億元以上。
平安銀行2011年年報顯示,重慶分行2011年營業網點為12個,總資產為193億,在地區排名中為倒數第七。
從2011年三季度開始,平安重慶分行開始在煤炭貿易企業中大規模推行敞口授信和保證金存款轉圈模式,也在該模式幫助下,平安重慶分行在2012年和2013年期間存款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從以往100億剛好出頭到2013年1月就突破200億,再到2013年5月就突破300億。
與此同時,在2012年平安銀行年報中,重慶分行排名飆升至地區排名第十一名,營業網點14個,總資產飆升至330億。在2013年年報中,重慶分行再次上升至第九名,營業網點17個,總資產再次飆升至511億。
“把敞口授信和保證金轉圈模式,帶入尚能夠承擔高額財務成本的民營煤炭領域。”參與過該業務運作模式的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上述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了具體的操作手法。平安重慶分行所采取的實際融資模式為現貨+保理模式,經過分拆授信的辦法把所有單一企業授信控制在分行而非總行的授信權限內進行審批(這樣就把知情權縮小在分行范圍內),并且要求企業將獲得的敞口授信(含貸款和承兌匯票開票后貼現款)通過關聯方公司或交易對手方回流回平安重慶分行,再作為全額保證金進行零敞口低風險融資,這樣一放一回在業界稱為“一圈”。
這種模式在銀行業內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不過多數銀行對該模式并不敢大規模使用,僅僅是在考核臨近期間使用并且之后會盡快抹平。在該模式操作過程中,如果銀行給予企業5000萬的敞口授信,通過這樣一圈,就可以流轉形成5000萬的存款,而為了達到快速實現存款增長的目的,銀行往往可以要求企業重復進行三圈甚至四圈的轉圈,這樣銀行給予企業5000萬的融資可以直接創造出1.5億甚至2億元的存款。
上述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從2012年開始,煤炭貿易融資在平安銀行重慶分行的總貸款余額的占比就一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其保證金存款甚至一度占總存款規模的70%以上。這已經嚴重違背了銀監會及包括平安銀行在內的大多數商業銀行內部授信管理中行業分散的基本原則。
也并非所有人對平安銀行重慶分行的煤炭業務所蘊藏的巨大風險熟視無睹。實際上,自2011年下半年重慶分行大規模進軍煤炭行業后,平安重慶分行審批部門許多員工都對通過煤炭貿易融資業務沖存款的做法提出質疑,“平安總行及重慶市銀監局也多次提示過重慶分行煤炭貿易融資占比巨大,可能隱藏著集中性風險。”上述參與過該業務運作模式的內部人士透露。
煤炭困局
2012年后開始國內經濟環境開始下行,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國家對于大氣環境的關注,都開始不斷導致煤炭價格不斷下行,煤炭貿易融資領域的自身性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經濟下行趨勢更加明顯,煤炭價格進一步下滑,同時部分煤炭貿易企業其利用平安銀行貸款所進行的投資也出現了虧損。
事實上,煤炭貿易活動作為普通貿易活動的一種,與絕大多數商品貿易一樣,受其貿易業務實質的影響,利潤空間是非常有限的,貿易商僅僅通過一買一賣從中實現小額差價收益,大多數貿易公司利潤率都在5%-8%的水平。而按照平安銀行重慶分行的作法,一圈的財務成本在5%左右,貸款經過三圈轉圈后,企業實際承擔的財務成本已經超過15%,而經過四圈后,企業不得不承擔將近20%的財務成本。
這種高融資利率是貿易行業很難負擔的,其背后必然是通過虛假的貿易融資背景來套取銀行資金從而投入到房地產、小額貸款及民間借貸這些高利潤行業來覆蓋高融資利率,以及通過不斷借新還舊,玩“拆東墻補西墻”的資金游戲。但融資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許多以往愿意給平安銀行煤炭貿易融資客戶“頂貸”的小額貸款公司(“頂貸”是過橋性質的貸款,在企業貸款到期前,如果銀行覺得業務有風險就可能決定不再續做,所以企業往往會找小額貸款公司借一筆錢先還銀行,讓銀行放心企業的還款能力,等新批的貸款放出來后再還給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和城商行也擔心風險而紛紛收緊貸款,煤炭貿易商的資金鏈終于還是斷裂了。
重慶分行的煤炭貿易融資也因此出現了貸款逾期和票據到期墊款的情況。
而對于授信作抵押的貨物煤炭,在價格不斷下行之下,也已經遠遠低于之前的抵押價值。同時,由于煤炭特殊的物理性質,導致在保管倉儲以及品質控制上存在巨大風險,煤炭作為抵押物的變現價值也會隨著時間而快速跌價。
“對于作為抵押物的煤炭,重慶分行也在努力處置,不過即使低于三折也無人問津,同時,重慶分行還要支付大量的保管倉儲費用。而以應收款質押的保理業務又存在應收款造假,銀行根本無法追索。”上述參與模式運作的內部人士對此表示。
據上述內部人士稱,目前,平安銀行總行已經直接介入此事,在2014年4月中旬對于重慶的領導班子做出調整,調任了新的信貸執行官潘毅到位,對重慶分行的煤炭貿易融資授信進行全面排查清理。并且直接向涉及問題授信的支行下達了最后通牒,如果企業在6月30日前再不配合清收工作,則銀行方面將采取法律方式,通過訴訟和報案的方式維護銀行權益。
至今,煤炭行業回暖仍難見希望。我的鋼鐵網大宗數據顯示,動力煤絕對價格指數秦港5500、廣州港5500從2011年底達到高點后就開始一路下行,分別從2011年底的840、960跌至7月11日的510、595。煉焦煤、無煙煤也保持同樣的下行趨勢和速度。同時,環渤海動力煤綜合價格指數(5500大卡)也是一路下跌,7月9日數據為513。
由于近年來內貿煤炭市場整體供需嚴重失衡,社會庫存較高,大型煤炭企業銷售壓力增加,以神華煤炭銷售公司為代表的企業不斷調整銷售策略。
神華7月9日晚上公布的電煤7月最新執行價格各個類型降幅均在15-20元/噸不等,發熱量5500大卡的神混一號價格已破500元/噸大關至495元/噸,這已是8年來的最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