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的奇思妙想》記錄了49位設計師的速寫簿。
見到漫畫家慕容引刀的時候,他的電腦桌面上顯示的是一張巴塞羅那大教堂的手繪圖。電腦桌上放著的是一本《手繪的奇思妙想:49位設計師的創意速寫簿》,這段時間他一直在翻它。 辦公室里的這本是同事的,他自己的那本在家里。2010年這本書初版的時候他就買了來讀,非常喜歡,時不時會拿出來翻一翻。最近在創作西班牙旅行速寫系列,慕容引刀一直將這本書擺在手邊。他說,倒不是工具書,更像是給他打的一份雞血,“而且跟我的血型還是合的”! 速寫的故事 《手繪的奇思妙想》記錄了49位設計師的速寫簿,他們的畫作、涂鴉或者實驗性的作品。這些設計師中有為《紐約客》雜志畫插畫的,有《時代》雜志的設計總監,還有的為迪士尼動畫片畫過插畫。 慕容引刀被這本書打動,倒不是因為那些畫作、涂鴉,而是文字,每一個設計師都講述了自己速寫簿里那些速寫的故事,以及他們對繪畫的想法。 第一次看這本書時,慕容引刀就被作者的開場白給吸引住了。這篇名為“繪畫生活”的序言,作者開頭講了他小時候喜歡繪畫,為了買一本他向往已久的漫畫書而不斷尋找的往事。這樣的經歷,慕容引刀兒時也有過——或許這是諸多繪畫者相似的童年記憶,所以他一下子就被這樣的故事打動了。他說小時候喜歡畫畫,更多是種興趣,那時候經常有同學圍過來,要他畫一個坦克啊、變形金剛啊,“這個過程是很有成就感的,尤其是女同學的話就更多”。 書里還有一段話,慕容引刀非常喜歡,覺得完全說出了自己內心的體驗:“速寫簿是我生活及創作過程的縮影。同時,它也是一座實驗室,在其中我能研究大腦工作的方式,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嘗試各種藝術創作方式。它也是我的游樂園。” 去年,慕容引刀開始嘗試旅行速寫這種形式,以漫畫記錄旅行的所見所聞。《手繪的奇思妙想》帶在身邊,倒也不是為了學習其中某位設計師的創作手法,或者模仿什么創意,只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慕容引刀把這本書比作了“雞血”,畫久了,他想要一種動力。 除了工作,這本書對慕容引刀的生活也有一點影響。他有一個筆記本,一直記錄各種瑣碎的、需要記住的事情,比如電話號碼之類的,也會在上面畫畫,但這些都只是隨手記、隨手畫的。最近重讀《手繪的奇思妙想》這本書時,他被其中一位設計師巴曲?布萊爾的故事打動了。巴曲?布萊爾以前有隨身攜帶速寫簿的習慣,她認為自己的生計與畫畫密切相關,但這么做的結果是壓力和質疑也如影隨形。因此,速寫簿被她丟棄了一段時間。母親去世后,她與一位同樣隨身攜帶速寫簿的朋友交談,令她又重拾畫筆。“我想,繪畫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放松方式,甚至等同于自我治療。” 看了這個故事,慕容引刀立刻也去買了一個速寫簿,認認真真創作起來。每一頁都是一幅速寫,記錄的都是他當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比如在地鐵上聽到一個“90后”女生打電話,回到家,他就根據印象把那個女孩畫了下來;或者去看了莫奈畫展,他自己也畫了一幅,還寫下看畫展的點滴感想。 重讀《手繪的奇思妙想》,對慕容引刀來說,也是一種放松方式,一種自我治療。 與日常生活相對應 慕容引刀創造了“刀刀狗”這個形象,出版過一系列以刀刀狗為主角的繪本。雖然他已經不會再隨便給人畫一個坦克什么的,也沒有到進入畫家委員會這樣的地步,但是他認為速寫簿里的手繪,一眼看上去完成度并不是特別高,只是即興地、快速地把自己的想法、視覺上的感覺捕捉下來,是一幅繪畫作品的邊角料,難登大雅之堂。 所以,在此之前,他是有點不認同手繪速寫。繪畫畢竟是門藝術,在一幅作品完成后,這些速寫就應該被扔進垃圾桶。不過,看了《手繪的奇思妙想》這本書,他的想法有所改變。他現在回頭想想,當初會買這本書,完全也是一種本能的選擇。 他記得,之前參加漫畫展的時候,買過香港著名漫畫家李志清的一本速寫作品。李志清以中國古典的水墨畫風格畫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是慕容引刀非常敬佩的一位前輩。在速寫本里,李志清以水墨的風格,用毛筆將自己在布達佩斯等地的旅行記錄了下來。“我想,我自己也能畫啊。”看完后,慕容引刀有了這樣的沖動。 他覺得讓自己更豐富、更完整來得更重要。“有興趣就去做!”于是,他開始畫旅行速寫,從日本開始,慢慢積累。這些速寫,都是他在旅行中看到,覺得不錯的地方,“肯定不會用一張照片告訴你”,而是用他自己擅長的方式,就像是給他人的明信片,只不過這張明信片從文字到圖案,都是他創作的。 他現在覺得,繪畫還是需要與日常生活相對應。速寫不如完成的繪畫作品那么高大上,但它與生活息息相關,你可以將某些觸動自己的事情記錄下來,或者發泄你的某些小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前不久,遇到幾個畫漫畫的好友。他提議大家一起搞個“手繪上海”的定期聚會。為此,他還在微信里建立了一個群。并定期在一個咖啡館里相聚。他想今后這個活動或許可以公開,讓一些沒什么繪畫基礎的人也加入進來。正如《手繪的奇思妙想》里寫到的,這些創作并不完美。但它是一種嘗試改進繪畫技巧的實驗。它是每個畫者的游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