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理財產品來說,收益當然是十分重要的指標,但過度關注某些短期業績指標,也容易掉進某些小“陷阱”里。
近來,各類采用互聯網手段對接貨幣基金產品而生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風行一時,一年多的時間里已經組成一股龐大的“寶寶軍團”,成為普通投資者理財的第一選擇。除了風險較低、申贖較為便利等特點之外,“寶類產品”動輒過6%的收益水平也是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因素。
不過某些細心的投資者卻會發現,“寶類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往往波動較大,幾天時間收益率就可能相差幾個百分點,對于年化收益僅5%-6%的產品而言,如此波動可稱得上劇烈。
要理解這樣的波動,就必須理解7日年化收益指標本身。目前的貨幣基金基本采取每日分配收益,將每天的投資收益結轉成份額體現在投資者資產中。而所謂7日年化收益率,是將貨幣基金最近7日的平均收益水平,進行年化以后得出的數據。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將短期數據“長期化”后的指標。
這個指標的便利性在于,可以給投資者一個直觀的產品收益概念,但如果投資者僅根據這個指標來挑選產品,則容易一葉障目。原因則是,7日年化收益要真正成為一年投資者可以獲得的收益,是基于一年中每天都能獲得差不多的收益。而問題在于,在貨幣基金的運作中,某些短期高收益并不能長期持續。
例如,由于階段性市場資金成本上升,貨幣基金有可能在某個時間段投資某些較高收益的投資標的,當這些高收益投資標的到期結算時,當日的收益就會顯得特別高。而根據7日年化收益率的計算規則,此后7天內,該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數據都不會太差。但這樣一個短期事件顯然無法長期維持,因而7天之后,收益率指標就會回落。這其中,如果有投資者根據“拔高”后的數據投資,便會發現買入后的實際收益與想象中有較大落差。
其實對于貨幣基金而言,太過短期的收益指標參考意義有限,相比而言,業績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則顯得尤其重要。拿目前市場熱門的互聯網寶類產品來說,在筆者看來,看7日年化收益率不如看一個月萬份收益均值,后者觀測時間更長,更能反映產品管理人的長期管理水平。
對于投資者而言,看清收益率指標背后的小陷阱還有另一個隱含意義,投資貨幣基金是個長期過程,不能用太過短期的眼光看待。一個產品就算7日年化收益高達10%,分攤至每一天其實也微乎其微,如果僅僅是曇花一現,遠不如花些時間挑一個收益更穩的“寶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