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數(shù)頁的產品說明書,鋪天蓋地的專業(yè)術語,理財顧問快速流利的介紹,這些明顯超出一般投資者接受能力的理財產品,讓預期收益率成為投資者判斷理財產品的重點。
銀率網統(tǒng)計顯示,2013年到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共計39727款,其中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為27277款;171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6款產品實際收益為零。
法興銀行官網公布的已到期產品收益顯示,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從2012年至今的97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16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未達到1%,4款產品收益率為0。
“外資行一些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聽起來收益率是挺高,但他們做的基本是波動性理財產品,很多是掛鉤海外市場,實際上可能發(fā)行了很多期,只有兩三期可以達到預期收益率”,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逾10%的高預期收益
即便中資行今年以來在理財產品市場上持續(xù)發(fā)力,但是在標明預期收益率超過10%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外資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仍然是“主演”。
數(shù)據顯示,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綜合排名中,外資銀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在投資期限為一年以上的理財產品中,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9.16%。
銀率網目前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率超過10%的包括:廣發(fā)銀行的一款中期產品“歡欣股舞”2014年第13期人民幣理財計劃,預期收益率為10.25%;花旗銀行2014年第4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賬戶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14.00%;匯豐銀行匯享天下-一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到期保障90%本金,預期收益率為10.02%。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銀行理財市場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下行趨勢。而在量價齊升的2013年12月,投資期限在6個月至1年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排行榜中,匯豐銀行為11.01%,花旗銀行和星展銀行均為10%;1年以上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中,法興銀行達到21.24%,東亞銀行為12.92%,平安銀行為10%。
理想與現(xiàn)實的過山車
看起來很美的高預期收益理財產品,很多時候最后的實際收益率不到1%,這猶如給投資者畫餅充饑。
銀率網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2013年共有172款產品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6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為零。
上述未達預期理財產品中,89%為結構性理財產品,掛鉤匯率和大宗商品的理財產品未達標產品數(shù)量較多。
根據統(tǒng)計,6款收益為零的到期產品均為人民幣保本浮動收益類結構性理財產品,4款產品掛鉤大宗商品,2款產品掛鉤指數(shù)。
其中,預期收益率與實際到期收益率差別最大的為法興銀行的一款“2011年1.5年期股票指數(shù)掛鉤人民幣投資產品(2011年10月19日至11月11日)”。該產品預期收益率為10%,而實際收益率為0。
記者登錄法興銀行中國官網查閱發(fā)現(xiàn),法興銀行定期公布的已到期產品收益顯示,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從2012年至今的97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16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年化收益率)未達到1%,4款產品收益率為0。
像這樣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天壤之別的外資行理財產品并不在少數(shù)。
銀率網數(shù)據顯示,在1月份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中,東亞銀行的一款“牛熊雙盈14高增長區(qū)域指數(shù)基金VI”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為13.72%,銀率網分析師依據東亞銀行公布的產品收益數(shù)據測算,該產品的實際收益率為2.58%,相差超過10個百分點。
“很多預期收益率很高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條件很苛刻,預期收益率只是產品設計部門根據模型得出的數(shù)據,而外資行多是聯(lián)手海外的投行最后確定預期收益率,這是在相對理想的情況下才能達到,但市場卻是極其多變的”,一位外資行的理財經理表示。
“一般情況下,這些浮動性產品投資的都是我們認為近期會有好的表現(xiàn)的標的,從大的方向來看我們看的是比較準的。當然也存在例外,比如黃金市場的波動連很多國際金融機構事前也沒有想到”,星展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我們有款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是8%,具體要看產品的表現(xiàn),前幾期實際到期收益率平均可以達到6%,但不能跟您做任何保證”,東亞銀行的理財經理向記者這樣介紹。
高預期收益率的背后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相差那么大的情況,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是如何確定的,高預期低實際的背后僅僅是市場的因素嗎?
業(yè)內分析稱,對于預期收益的計算,要通過衍生品的模型,一般需要數(shù)十個甚至上百個變量參數(shù)。在這些變量參數(shù)中,除了利率水平、股票的價格、產品期限等可以確定的參數(shù)外,還包括許多不確定的預期參數(shù),比如銀行對市場波動性的一系列預估等。這些預期完全取決于銀行對市場的經驗和預判能力,也是最能體現(xiàn)銀行差異和優(yōu)勢的地方。
銀行將通過歷史參考、模擬測試或預估的數(shù)據代入衍生模型中進行計算,得出可能的收益范圍,而最高預期收益率就是計算所得收益的最大值,更多時候這僅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被銀行巧妙的放大了。
“不夠專業(yè)的投資者往往都看不太懂理財產品說明書,而理財經理介紹的時候又使用很多專業(yè)的術語。在這種情況下,超高的預期收益率水平更多的時候對于投資者來講是一個陷阱”,在一家銀行網點一位理財超過十年的投資者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