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指數紛紛創下9個月以來新低,A股呈現破位下行的格局。盡管下半周略有回穩,但市場整體弱市格局仍未得到有效改變。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導致市場如此疲弱的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日前公布的1月份和2月份的宏觀數據顯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均顯乏力。其中出口方面雖然在1月份取得了“開門紅”,但2月份出口增速卻馬上變臉,同比下降18.1%,創下4年來新低。
其次,資金面面臨考驗。上周二、上周四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2000億元正回購,期限28天品種取代了14天品種,逐步拉長資金凍結期限。上周公開市場資金凈回籠400億元,春節過后連續五周資金凈回籠;年初以來相對寬松的資金流動性,3月底將迎來今年第一次考驗。
第三,烏克蘭事件愈演愈烈,海外市場動蕩、大宗商品大跌、超日債違約等對本已弱不禁風的股市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四,作為全球經濟縮影的BDI指數,近期暴漲暴跌,也在牽動市場神經。如3月13日較前一日暴跌8%,創下過去6年來單日最大跌幅。而此前,BDI自2月4日起一路上漲,至3月12日1580點上漲幅度達近50%。
盡管以上利空消息給市場帶來了較大沖擊,但仍不乏一些利好因素的存在。
其一,隨著季節性因素影響的消失,經濟增長回穩的可能性增大。其一,重點在建項目、棚戶區改造等陸續開工,對鋼鐵、水泥的需求也在回升,水泥上市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有望大幅回升。同時,信息消費、社區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正逐步釋放出較大的潛力空間,消費維持穩定的態勢。特別是國企改革、民營銀行設立等,“兩會”過后,改革紅利將不斷釋放,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其二,盡管央行上周實現凈回籠400億元,但這是春節過后的單周最低量。14天回購利率創3年新低,說明資金面依然較寬裕。由于經濟持續下行,通脹無憂,貨幣政策有繼續維持中性偏松格局,對經濟增長帶來推動作用,會對市場產生幫助。同時,盤活存量的方向仍未改變,投資者對降準、降息的預期有所增加。
其三,有媒體披露,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有望很快出臺,預計正式發行將在下半年實施,相關公司已準備就緒,等待試點管理辦法發布后啟動發行。優先股推出的利好預期引發了部分資金回補,經過持續殺跌后的金融、電力股有所表現,兩桶油在關鍵時刻也有明顯護盤,這在一定程度上封殺了股指回調的空間。同時,以混合所有制為主線的國資改革已經拉開帷幕,也將對大盤權重股形成巨大的利好支撐。
由此可見,當前市場的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同現,導致A股短期趨勢仍未明朗。有分析人士指出,后市仍將以且戰且退、走走停停的方式繼續著令人難熬的“探底之旅”,直至前方看到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