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11超日債”違約的出現,交易所高收益債市場一時間風聲鶴唳,當前投資者對于信用風險的擔憂明顯升溫。分析人士指出,超日債付息違約將改變市場的風險偏好,未來中低等級產品的信用利差將面臨擴大壓力,而1月份以來因流動性好轉而推動的高收益債反彈行情也將宣告結束。 “盡管超日債的問題由來已久,且市場對超日的本金違約也有比較充分的預期,但本次利息無法正常兌付依然超出了市場預期。”申萬證券分析師屈慶坦言,“該事件的發生,無疑會加大市場對信用風險的擔心,引發信用利差的向上重估。” 事實上,年初以來,伴隨債券牛市的開展,信用利差已經從歷史高位明顯收縮到歷史中性水平,且缺乏相對較好的信用風險保護。業界普遍判斷,后期信用利差的擴大將成為必然趨勢。 而在屈慶看來,現階段由信用違約引發的流動性風險更值得業界擔憂。因為在成熟的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的發生往往會造成債券價格的下跌和流動性的喪失,并引致流動性風險的暴發。 具體而言,首先,由于交易所低評級債較多,因此短期內其將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更為關鍵的是,交易所不少資質較差的信用債具有融資功能,機構在此杠桿也很高。一旦信用債價格大幅下跌,會引發債券融資質押比例的下降,最終會導致機構的資金缺口,引發流動性風險。 其次,就產品而言,作為持有低評級信用債較多的公募基金,可能也會因此事件而遭遇較大的贖回壓力。 券商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四季度末,公募債券基金資產規模達到4300億元,其中信用債比例達到80%,流動性好的品種(利率債和可轉債)僅占20%。 毋庸置疑,一旦市場因為擔心信用風險而贖回基金,或者因為信用債價格大幅下跌引發機構贖回公募債券基金,那么基金公司必然會因為贖回壓力加大而選擇拋售債券。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亦判斷,未來民營企業高收益債估值將受到系統性的影響,低評級品種信用利差和評級利差會進一步拉大。 “我們認為,‘11超日債’違約并非個案,目前信用債市場容量已近10萬億元,而低資質發行人快速擴容增加了暴露風險的概率,加之未來較長時間我國將處于去產能、去杠桿階段,則信用風險或將持續暴露。”中投證券研究總部債券分析師覃圣堯如是稱。 “我們認為,超日的問題只是個案,還不會引發市場系統性信用違約的風險。”屈慶直言,“此次違約的是民企,而不是國企或者地方政府的債務工具。而且從去年開始,低評級民企的信用債利率已經經歷了一輪明顯的信用利差上升過程。我們認為在政府系統性風險底線的約束下,不會容忍系統性風險的暴發。” 對此,華泰證券研究員徐彪亦表示了贊同,在當前資金較為寬松的局面尚未扭轉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利息違約未必會引發系統性違約,也未必能徹底打破市場對剛性兌付的預期,真正意義上的信用風險重估仍需觀察。 屈慶并稱:“盡管短期內信用利差面臨重估的壓力,但在中期內還難以爆發系統性信用風險的背景下,信用利差的重估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好的投資機會。一旦短期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充分釋放,則低評級信用債將迎來更好的投資機會。同時,可以關注一些被錯殺的品種。這也是我們2014年對信用債投資的核心觀點,即不調整就沒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