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賽康的新股發行方案,無疑是本周最為市場所關注的。該公司股票的發行市盈率高達67倍,發行所籌集的40億元資金中,僅7億元多一點屬于增量發行,歸公司所有,其余30多億元屬于存量發行,供老股東套現。盡管就這個發行方案本身來說,并沒有任何違規之處,但無論是發行價之高,還是老股東套現之巨,都嚴重挑戰了投資者對于發行制度改革的期望,也引發了極大的爭議——這就是市場化改革的結果嗎?也許正是迫于輿論的壓力,奧賽康在網上發行新股的前夜緊急剎車,暫停了發行進程。不過問題在于,奧賽康事件以及從這一周開始實質性啟動的新股發行,本身已經對市場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首先是體現在新股以很高的價格密集發行上,如今排定發行日期的新股已經超過了20個,這樣的強度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雖然在這次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中,遏制“三高”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但是事實上很難說產生了效果。就市盈率而言,幾乎所有的新股發行價都要比同類老股高,在這一點上奧賽康還不是最典型的,只是因為其絕對價格偏高,才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高價新股的大量涌出,自然給市場帶來了沖擊,特別是動搖了投資者對于市場化改革的信心,成為大盤下跌的重要推手。
另外,現在實行的存量發行制度,看來對市場的影響與原先推斷的相差很大,設計這個制度的初衷是為了避免新股發行中的資金超募,但現實情況是由于發行價定得很高,為了避免超募也就只能啟動高比例的老股東轉讓,而這種存量發行的結果,客觀上則為老股東提前高價套現打開了方便之門。在現實環境下,這是非常不利于市場穩定的。奧賽康之所以會在發行上摔跟斗,主要原因也就在于大股東轉讓數量太大了,充分暴露出這種發行的“圈錢”與“造富”的特點,從而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此外還有一個影響是,因為現在網上發行的新股是采取以市值為基礎的全額現金申購,在發行節奏很快的情況下,投資者為了不“浪費”市值,就必須要賣出相當數量的股票才能夠完成足額申購。于是,一項原本是鼓勵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政策安排,最終所帶來的卻是引導投資者大量賣出股票的后果。在新股發行所導致的存量資金流出之外,股市又伴隨形成了一個新的“出血點”。如此幾重影響之下,大盤沒有不跌的道理。
其次,客觀來說,如今股市的下跌,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在于供求失衡,只是現在的這種失衡,在構成上比過去更加復雜與多樣,并且對投資者信心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在一個多月前,不少人對行將啟動的新股發行是抱有很高預期的,也有人認為中國股市由此將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大牛市。應該說,作為一種善良的愿望表達,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供求失衡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人們是不能對股市上漲抱有太大希望的。更深一步的問題在于,現在新股發行強調了市場化規則,但是由于新股發行的各個主體——發行人、承銷商、參與詢價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在網上打新的各類投資者,普遍缺乏真正的市場化思維,這樣自然也就形成不了市場對發行行為的約束。必須承認,這種局面進一步延續的結果,只會出現打著市場化旗號的偽市場化,它對我們的股票市場是有破壞作用的。一個多月來的股市表現證明,供求失衡阻礙了行情的穩健運行,而非充分市場化條件下的各種非理性行為的泛濫,更是把大盤推下了深淵。如今,滬市綜合指數已經逼近2000點整數關位,差不多是回到了14年前的位置,而現在盤面上仍然沒有絲毫跡象表明股指將會在此止跌。根據已有的安排,本周是新股發行的高峰期,同時已經發行完畢的新股也將準備上市,股市面臨更大的擴容壓力。2000點破位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大概率事件,股市交易重心下沉的局面無從改變。
不過,雖然目前股市的局面頗為嚴峻,投資者卻也不必過于擔心后市。這是因為股市上可能發生的各種市場風險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因此股指或會繼續下探,但跌幅不可能太深。另外,奧賽康事件的發生,正給那些不理性的行為以嚴厲的警告,即便這種警告并非來自于市場約束,但有了這樣的先例,市場約束機制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活。一段時間后,新股發行價格有所下降,存量發行規模有所減少,總體發行節奏有所放緩還是有可能出現的,而這將為股市提供反抽的機會。盡管屆時大盤上漲的空間不會大,但將能夠營造個股活躍的機會。總體而言,投資者在目前情況下宜多看少動,對于后市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行情還是要有所準備,2-3月市場會呈現出較為確定的投資機會。而現在,觀望是最好的應對措施,畢竟供求失衡的風險,目前還在加大。